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看高水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視頻研究戰術系列之24 [打印本頁]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9-12-17 09:17     標題: 看高水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視頻研究戰術系列之24

看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比赛视频研究战术系列之24

熊志超


关键词:樊振东;日本运动员;“单边斜线”战术;“单边直线”战术;“打中路杀大角”战术;“结合战术”;“叠加战术”;“速度差”



本系列戰術研究所選的視頻畫面應該是國際乒聯職業巡迴賽,但由於製作一分球視頻者沒有提供比賽場上的資料,雙方運動員只能看到面對觀眾的是我國樊振東,背向觀眾的是日本運動員,使得拿來主義的筆者很無奈,事關無法割捨的內容也就將就著吧!不過這對讀者學習銜接技術和戰術沒有影響。

本研究重點仍然是結合戰術,不過與上一集有所不同,
上一集打結合戰術中間的過渡板是打的位置差,目的是撕開正反手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令對方步法不到位只能打直線來銜接。而本系列是施戰術者巧妙地利用半台對付對方全台來打的結合戰術疊加戰術,左右各半台打的是小斜線,比起對方打的全台斜線大角距離短、時間短也就意味著速度快,以,這叫打速度差。下面請讀者看視頻和雙方的技戰術對抗對話方塊解剖示意圖:http://player.youku.com/embed/XNDM2MzU3ODk1Mg==

人員       內容
日本人:1.正手位元打右半台直線(序號是從截圖開始的,沒有了發球和接發球
          部分,敬留意!)
樊振東:2.跨步回反手打直線
日本人:3.正手打右半台小斜線(13板構成了單邊斜線戰術)
樊振東:4.正手打全台斜線大角(24板也構成了單邊斜線戰術)
日本人:5.正手打右半台小斜線至中路(此球打的是過渡板,與第3板不構成戰術)
樊振東:6.回中路打中路
日本人:7.反手反向殺左半台小斜線(57板構成了打中路殺大角戰術)
樊振東:8.回正手打斜線大角
日本人:9.正手打右半台直線(79板構成了單邊直線戰術)
樊振東:10.鞭長莫及。
案例分析:從視頻和對話方塊可見,日本人每次進攻都是打的半張球臺且是梅花間竹打在左右兩個半臺上,其站位基本上在中間。這樣的好處是進攻與防守移動範圍小,如對方全台打對角線過來正手位的球時,他只要向右半台移動即可打回頭,對防守非常有利,多半是打回小斜線至中路,立馬就能形成打中路殺對角線戰術。進攻時也是多半打半台小斜線,基本上以左半台或右半台作為進攻和防守手段,這是站位所決定的,非常簡潔實用很像國乒曾經廣為使用很適合女子運動員的打法(參考詳解),這種打法國乒從年代一直流行至塑膠球實施以後才逐漸被冷落。現在日本男隊員卻重新拾起這個衣缽,不是沒有道理的,只要他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就是一種創新,伊藤美誠的顆粒打法不就是學我們過去的打法嗎?她也有創新才能立足成為國乒的勁敵。看來小日本為了超越國乒手段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啊!現在我們來看日本人是如何使用這種站位打法獲得主動的。通過觀看這個視頻讀者有沒發現,如果這種站中間位打法能形成打小斜線連續的進攻成為的話,其速度驚人!我們再看對話方塊,除日本人第板和第板對應樊振東第板第板都是打半台直線形成均勢相持外,日本人第板的半台小斜線對應樊振東第板的全台大角度斜線,無疑前者速度壓倒了後者,都形成了主動相持,關鍵在日本人第板的小範圍移動和打回頭小斜線的過渡板十分的快令樊振東沒準備的情況下就地回中路。此乃制勝的關鍵,利用半台小斜線的速度優勢,也就是為下一板(第板)的戰術銜接埋下了伏筆,即第板與第板構成了79單邊直線結合戰術13單邊斜線57打中路殺斜線對角)和5板的9單邊直線把威力體現出來了。比原來國乒女線單一的戰術有了很大的突破,這就是創新!不過,筆者認為僅從這個一分球視頻來看,還不足以說明他們已經實施這種打法和會使用,可能是被動使用戰術(自己使用了這些戰術也不知道是戰術),還需進一步觀察。所以,現在說日本男隊員把我們國乒女線丟棄的打法發揚光大了還為時過早。
後記:內容在沙發。敬請留意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9-12-17 22:39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9-12-17 09:19

承接“後記”內容:上述日本人的站位中間的打法實質是老技術打法的新用途,最初是國乒女線的主要打法,從陸元盛執教國乒女線開始一直延續到2016年李曉霞退役,40+塑膠球實施以後才逐漸結束。那為什麼此打法能死灰復燃?筆者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這種打法的來龍去脈說起。
      首先,這種打法的秘訣與主要戰術“打中路相持伺機正、反手殺兩對角線”有關。使用者從發球或接發球後就打中路,誘對方與她相持,這是因為對方在沒準備的情況下回中路的幾率很大,受“本能反應”的影響,此乃線路變化規律。使用者就是利用了對方這種本能反應”達到前後兩板來打戰術銜接的。這就是國乒這種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只要對方進入此圈套就可被她牽著鼻子跟著她的節奏打中路相持,即使使用者殺斜線被對方防回,回到中路居多,這與“本能反應”和“步法不到位”有關,甚至對方很強能搶先殺斜線,使用者仍然回中路,誘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陷入圈套(李曉霞是打此戰術典型代表)。這是因為使用者在主動相持打中路速度很快時,被動相持一方是很難變斜線的(原理是利用“時間差”抓住對方要變線需短暫的板面變化才能打斜線,這跟反手斜線相持下一板想側身時,通常發力壓住斜線一板,令對方因“時間差”不能變直線的道理是一樣的。),加之打中路等於打直線,其速度比打斜線時要快,這是牽制對方跟著自己打中路節奏伺機殺兩角戰術的要訣。
        其次,站位中間的另一個秘訣是移動範圍小,把本應反手斜線相持變直線保正手或反手斜線相持側身撲右打照顧全台範圍變為打中路直線結合正手位元半台小範圍移動或反手位半台小範圍的移動,這樣正反手的銜接速度和步法就快,避免了全台較大範圍的移動和較慢的正反手銜接。所以這種打法特別依賴打中路來取得殺兩大角的主動權,尤其是力量大的運動員最為適合這種打法。但這個靠打中路相持伺機正、反手殺兩大角的戰術的站位打法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打此戰術的人站中路,戰術打法單一,打線路不像站側身位的人要照顧全台,她只會局限於右半台或左半台打小斜線至中路,因此打習慣了這種戰術就會受“思維定式”影響而習慣性地回中路(這將會成為被對手抓住不放的弱點),對出現的“壓一邊,打另一邊”戰術(“單邊直線”、“雙邊直線”、“雙邊斜線”、“單邊斜線”戰術)機會視而不見(沒有這種意識)。實乃站位造成的。所以那時持這種打法的國乒女線都會存在這些缺點。
      從國乒女線這些獨樹一幟的打法和主要技戰術來看,很難想像她們使用如此簡單的戰術就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筆者認為這種打法在40+時代以前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是因為球的體積小(38mm和40mm)殺傷力強大,靠“打中間殺兩角”戰術就基本上都沒有回頭的了,所以來回球少,這是導致這種打法戰術單一的主要原因。像丁寧那麼能扛,一次打不死,再次打中路一而再,再而三逼其就範是這種打法的套路,但極其少見。例子:李曉霞三用此戰術對決丁寧23板,最終獲勝的一分球視頻就是例證:(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TU2NDM4MzM2NA==)。
       再次,隨著40+塑膠球的實施,擊球品質大大減低,來回球增多,這種打法除了有利於防守外,進攻戰術太過單一,沒有了殺傷力,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除非,有所突破,把這種孤獨一味打中間殺兩大角戰術打法改變,融入全方位的戰術打法,像上述日本人那樣充分利用這種打法把左右兩台的小斜線和直線靈活地運用“結合戰術”和“疊加戰術”打出“速度差”來,實屬難能可貴。如果他們能把這種打法真正掌握了(畢竟一分球只能說明戰術用途,而不能反映出他們真實的打法),而不是偶然行為。筆者不得不為日本人點贊!他把我國的老技術新用途做到了極致。
       最後,筆者認為只要一分球還沒死就要把戰術連續地銜接這種意識培養起來是關鍵,什麼站位都是次要的,因為銜接技術是無需固定站位的,以前後兩板之間的銜接意識來決定走位和打什麼戰術。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9-12-17 09:20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9-12-17 09:21

為什麼以前做不到只要一分球還沒死就要把戰術連續地銜接這種意識培養起來,而現在必須要做到呢?
因為以前球小,殺傷力強大,來回球很少根本沒有多少機會給你連續使用戰術,偶爾打不死就形成相持打基本功對抗而非戰術本身(沒有戰術意識)。40+塑膠球後的殺傷力沒了,來回球多了,自然就會一個戰術接一個戰術的銜接,但這種意識要經過訓練逐漸形成,需有個過程。目前國乒男女線只有極少數人有這種意識,還存在著技術超強,戰術卻不強的隱患!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