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深度剖析】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交流正在進行中) [打印本頁]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5 13:10     標題: 【深度剖析】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交流正在進行中)

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

   
      

熊志超


作者按:本帖作者有較高的乒乓球技術及豐富的教學訓練經驗,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教學和訓練有深刻的認識,本帖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內容和成果,現已形成系統性論述了;是目前乒乓技術比較前沿的討論帖。在此基礎上,作者撰寫成“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 ”學術論文,現已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體育學刊》2015年第2期上。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對渴望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愛好者是篇值得信賴的參考資料,值得花時間看完全帖。

   現在專業女線(包括國乒女線)大都是立起板來擰,是科貝爾式擰拉,拉出來的品質不高,比較落後。這是因為立起板來擰主要利用旋轉軸原理摩擦球的側面,這個位置旋轉最弱容易上手,但擰拉出來的旋轉也較弱,擰拉方式與效果成正比。      
  專業男線側不同,是王皓式擰拉。板型是橫的,以前沖式擰拉;拉出來的品質很高,不論技術難度、技術品質、技術的先進性前者都是無法與後者比試的,我們在觀賞王皓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他的球拍角度前傾去擰拉下旋球,手腕向內彎曲很大;揮拍運行軌跡較長(有半個圓的周長),拉球技術是通過手腕先屈後伸的動作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揮拍方向由後向前。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反之,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旋轉越弱(線速度越慢)。由於“王皓式” 拉球技術是摩擦球正中偏上部,是離旋轉軸最遠的部位,所以旋轉是最強的,也是最難的。當拉到對面台時,這種強強對抗的結果是品質必然更強(對方常常吃轉出界),因為板形前傾向前發力必需要有強烈的旋轉來克服強烈的下旋,所以王皓式的擰拉技術是打法越難,產生的品質就越高。擰拉方式與效果同樣成正比。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專業女線有人使用王皓式擰拉,個人認為這與專業女線一開始學就取易不取難有關,一旦學會了科貝爾式就不容易改了,所以我認為新人應該從小就要開始學王皓式擰拉,這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本教練認為專業女線完全能做到王皓式擰拉,國乒不是提倡女子技術男性化嗎?膽量不夠大如何體現出這一優勢來呢?本教練做過實驗教了不少男業餘愛好者,一堂課就能擰拉了,最近嘗試教一位女弟子學王皓式擰拉,效果也不錯。歡迎有志學習王皓式擰拉者踴躍跟帖。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4-11 12:05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5 13:13     標題: 反手台内拧拉技术要诀

我寫這個帖的目的就是要推廣台內擰,讓業餘愛好者也能掌握此技術。王皓式台內擰拉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雖然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難度較大,但並不是難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半路出家者都很渴望學會此項技術,然而他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得到專業人士的現場指導,難以找到入門之路。有見及此,筆者把自己多年來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教學與訓練中的難點、重點詳盡地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並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術和心理訓練處方加以強化訓練,冀求讓廣大的乒乓球愛好者也能掌握到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接下來我會回帖的形式把難點、重點詳盡地進行了分析。歡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下篇:半路出家者對板型壓得較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5 13:19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5 13:53

筆者在以往的教學與訓練中,發現半路出家者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存在不少困難。今天我將深度剖析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三個難點和兩個要點。

難點一
   半路出家者對板型壓得較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他們以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認為這樣前傾的板型不壓在球頂上才怪呢?能把下旋球擰拉過網嗎?所以他們的球拍一碰球就往上,這樣的話,板型前傾本應向前的力量被分成兩個方向的力,一個向前,另一個向上,導致力量不集中而失誤頻頻。說老實話,當初我研究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時候也出現過像你們那樣的疑慮和不理解,反復看視頻也不得要領。後來被我發現了秘密所在,那就是連續的攝影圖片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其實,當你向內彎曲到極限的板型往前擰拉過程中板型會有些許自然下垂,當碰到球時,王皓的板型已形成前傾35至45度左右(拍與球接觸的部位剛好在球的中上部),因此你不必擔心球拍壓得太前傾去擰拉會令球下網。解決了這個心中疑慮很重要,一下子提高了你的自信心。接下來將會遇到第二個難題。

下篇:半路出家者對“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的擰拉技法不習慣
作者: 暐仔    時間: 2015-2-5 16:22


作者: johnli    時間: 2015-2-5 16:22

thx for sharing.  有片就更好啦.
作者: KSLiu    時間: 2015-2-6 00:04

希望可以看到類似濕父在《全民學乒乓》的教學片,一面示範同時加上詳細説明。
作者: 風雲小子    時間: 2015-2-6 07:44

多謝分享!
作者: johnli    時間: 2015-2-6 08:51

引用:
原帖由 KSLiu 於 2015-2-6 00:04 發表
希望可以看到類似濕父在《全民學乒乓》的教學片,一面示範同時加上詳細説明。
呢個系列教學片好正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6 09:38

難點二

半路出家者對“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的擰拉技法不習慣。手腕常常沒向內彎曲就急于出手;或者向內彎曲了,但幷不是在彎曲狀態下向前發力擰,而是手腕回復到了沒彎曲時的狀况下去擰,這等于沒做手腕向內彎曲和肘關節向外的動作。前者失去了手腕向內彎曲積蓄力量和增加揮拍運行軌迹使球拍充分摩擦球體的重要作用,後者沒能充分運用到大臂,把强大的力量傳遞到手腕,而這正是産生爆發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那麽,爲什麽半路出家者會出現這種情况呢?受習慣勢力的影響。過去從來沒有使用過手腕向內彎曲及肘關節向外的動作(新動作),舊的原來的打球動作(不向內彎曲手腕及肘關節沒向外的動作)會干擾新動作,心理學叫技能負遷移。這就是半路出家乒乓球運動員遇到技能負遷移對學習新技術的干擾效應。這是運動員很難自己解决的難題,必須在教練員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和訓練手段加以解决。
下篇:結合專項運動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7 00:04

結合專項運動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
     筆者建議讓運動員學習心理訓練與技術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同時加快實現完成新技術的學習。比如以表像演練方法設計“心、技動作程序”來加强運動員的內在注意力。
     心、技結合動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號系統”(語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訓練方法,讓你不受雜念所擾,是心靈方面的專注。在提升專項運動的內在注意力時,可以想像動作程序:運動員在遇台內短球或半出檯球時,心裏反復默念幷將心神集中在動作細節上,即“手腕向內彎曲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才能發力擰。這個環節做好了,後面的擰拉就有保障了(這是內在注意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在擰拉前默念此程序來提高內在注意力,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接下來將會遇到第三個難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7 07:05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8 09:19

難點三
教練員必須讓運動員充分認識到“每一個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一個建立神經聯繫的過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經聯繫要超過舊的技能需時漫長且困難”〔1〕;讓他們多瞭解技能負遷移現像是屬於正常現象,在學習新技術當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難的思想準備。筆者總結出“學好新技術克服技能負遷移必須經過4個階段。A.初始階段,學習新技能,但受技能負遷移干擾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階段,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C.熟練階段,基本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但關鍵球或緊張狀態時可能還會受干擾;D.成熟階段,新技能熟練程度遠超原技術,不受負遷移干擾,達到收放自如,習慣成自然,新技能動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動力定型一旦達到了自動化程度,就標誌著他的運動技能已經形成。”〔2〕這時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術,形成新的克敵制勝的絕招。在A與B階段不適宜參加重要比賽,C階段還可能會輸球,D.階段充分發揮新技術優勢,達到一個新的水準。
下篇:要点一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8 09:20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9 08:47

要點一
業餘愛好者常常忽略了步法。腳要配合手上的功夫,即擰前腳要入台,才能支撐手上的發力。

要點二
擊球點的掌握非常重要,你不能看到球彈起到高點才入台擰,這時已經晚了。半路出家者常常沒有盯球意識,缺乏這種外在注意力的訓練;還要做好擰拉預備動作,右肩向前探出,肘關節朝外至極限,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也向內彎曲到極限,待球一彈起到高點馬上擰拉才是正確的方法。(未完待續)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0 10:18

有網友問我直板台內擰與橫板有什麼不同?
      技術細節直拍與橫拍基本一樣的,王皓式擰拉範指橫向擰拉當然包含張繼科式的橫板擰拉。之所以稱王皓式擰拉,是因為王皓式台內擰拉雖然是在科貝爾式台內擰拉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但王皓率先把這項技術發揚光大成為以橫向前沖式擰拉;比科貝爾式台內擰拉技術(板形是立的加轉式擰拉)前進了一大步。不論技術難度、技術品質、技術的先進性科貝爾都是無法與王皓比試的,王皓強化了反手台內擰拉技術,並在比賽中的接發球輪大量使用,標誌著擰拉技術的成熟。因此王皓式台內擰拉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張繼科只是後來才學此技術的。所以以王皓的名義命名此項技術是當之無愧的。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0 23:58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訓練處方     
雙打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訓練
       任何半路出家運動員在學習新技術期間都必然會受技能負遷移的影響,學習新技術成功與否關鍵是要過技能負遷移關。而內在注意力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是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有力武器,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才能最終掌握新技術。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培養運動員的內在注意力和克服技能負遷移,以期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訓練要貼近比賽,賽練要高度統一。已經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運動員不可能馬上就能融入到真正的比賽中去,必須通過教學比賽的過度。雙打接發球搶攻正是訓練反手台內擰拉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因爲雙打不論發球還是接發球其位置是受規則限定在雙方的右半台,這樣接發球擰拉的機會將大大增加,筆者正是利用這一點來達到訓練反手台內擰拉的目的。   
       雙打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技術是王皓率先在比賽中使用的,這是一個創新,而且很有用。筆者對此印象深刻,筆者的反手擰拉技術正是在雙打練習及比賽中,以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獲得提高和教學靈感幷運用此法訓練運動員多年,效果很好。
[youtube]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AzMjA2NjIw/v.swf[/youtube]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2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1 23:27

强化台內擰訓練處方---側身位1/2台比賽
       教練員可在訓練中設計一些結合實戰的比賽。實戰訓練法有很多,以下是本教練爲運動員設計的一種有效的訓練處方:例如“側身位1/2台正手得分比賽”,規定在1/2台內進行的比賽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擰(搓的話,算輸)、遇半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擰或側身正手沖(搓的話,算輸)、遇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或側身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搓的話,算輸),最後得分必須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訓練目的是强化反手各項技術使用率的同時也兼顧了正手幷突顯了正手的殺傷力。(未完待續)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2 23:30

有人說王皓式擰拉也是側擰。其實不然,從理論上講王皓式擰拉台內球,拍與球接觸位是離旋轉軸最遠的正中篇上部,這是橫握方式决定的。當然操作上有時稍微偏一點球的左側也會有的,但離旋轉軸還是較遠,所以主要還是以强烈的上旋爲主偶爾也會産生一些微弱的側旋。這與科貝爾立起拍來擰是完全不同的,科式拍與球接觸位是旋轉軸即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球的左側面(以右手爲例),此時擰拉出來的球是帶側旋(靠近旋轉軸是旋轉最弱的,所以容易擰同時側旋也不强)。因爲它改變了原來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的左右旋轉軸成爲上下旋轉軸,防守時如果板形壓的太低即壓在球的頂部就會下網,許多初學者誤以爲這是對方擰出了下旋球來,實質是不轉球。因爲板壓在球的頂部正好是側旋球産生的上下旋轉軸,此處是旋轉最弱的地方(情形就像有人拉假弧圈即旋轉很弱的球,你一接就下網)。由此可見,直板横向挥拍或橫板橫向挥拍時的手腕是不會擰出下旋球的;科式擰法(球的左侧)也不會擰出下旋(可擰出側上旋)。擰出下旋球不在球的左側而是球的右後側偏下部(以右手爲例),當然握拍一定是立的且手腕要向內轉接近180度,好讓板的背面摩擦到球的右後側偏下部(實際上正手正面發下旋也是摩擦到此處),然後順勢翻腕完成整個擰拉動作。
   總括而言,科式較容易,比較適合半路出家者和初學者。不過學會了科式後再改王式就困難了,大家學前要三思而後行哦。(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8:47 編輯 ]
作者: friendlybrother    時間: 2015-2-12 23:50

以橫拍握拍方式,手碗只能扭到板頭向下(扭90度),所以科貝爾式是合適的擰拉。現在女子隊主力球員已是清一色橫拍,所以只能學習科貝爾式。

以直拍握拍方式,手碗才能扭到板頭側向咁大角度(扭180度),所以才有條件學習王皈式擰拉。當你手碗能夠扭180度,你甚至有條件擰出下旋,旋轉變化更大。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3 00:34     標題: 回復 17# 的帖子

王皓式擰拉=張繼科式擰拉,只不過王皓是率先使用橫向前沖式擰拉,張繼科後于王皓使用,所以以王皓命名是當之無愧的。至于你說橫板手碗扭不到像直板咁大角度(扭180度),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個問題,你能把板頭扭90度(指向腹部)就够了。張繼科就是這樣的,他擰出來的球旋轉比王皓的還要轉。你知道爲什麽嗎?因爲橫板是整個手握住球板,其力量肯定比直板用手指握板要大,所以直板擰拉除了靈活之外,還不如橫板强。另外,你說擰出下旋的問題,我認爲橫向前沖式和科貝爾式立向加轉式(球的左邊靠旋轉軸)都擰不到下旋球,擰出下旋球不在球的後面或左側,而是在球的右後側偏下部(以右手爲例),當然握拍一定是立的且手腕要向內轉接近180度,好讓板的背面摩擦到球的右後側偏下部(實際上正手正面發下旋也是摩擦到此處),然後順勢翻腕完成整個擰拉動作。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9:13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3 09:15

已經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者,就要把第二板擰拉與下一板(第四板)及第六板的銜接結合起來練。如反手位台內擰直綫(第二板)銜接正手位正手沖直綫(第四板),如對方還不死回反手位拉中路(第六板)再殺兩大角(第八板);反手位台內擰斜綫(第二板)被對方反拉斜綫(第三板)時,防一板直綫(第四板)轉正手位再沖直綫/斜綫;正手位台內反手擰直綫(第二板)反手位撕斜綫(第四板),再側身沖斜綫(第六板);正手位台內反手擰斜綫(第二板)銜接正手位連續對拉(第四、六、八板)等。這種打好二、四、六板的銜接意識是過去打好二、四板的繼承和發展。是一體化技戰術的體現,應大力提倡。這種練習最好是用多球單練結合單球來完成。(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9:21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4 08:33

有不少網友抱怨業餘有多少能跑到正手用反手擰出質量又能及時還原銜接下一板的?反映出人們對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不理解,以致長期以來該項技術備受質疑。本帖指出反手位側身正手攻為什麼人們能接受,而正手位短台就不能接受反手擰呢? 本教練經過分析和研究找到了支撐反手擰拉正手檯內短下旋球的理據,並在第51屆世乒賽有出色發揮及大量地運用此項技術的張繼科明星效應的推波助瀾下,破除了人們對反手擰拉正手檯內短下旋球是有違常識的錯誤認識,從而使該項技術回歸常識。稍後我將對此進行深度剖析,敬請留意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5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4 11:05

長期以來該項技術備受質疑,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反手比正手弱,何來優勢可言,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人們難以理解正手位使用反手技術的原因是,它給人們一種不正規、太依賴反手的不規範感覺,有違常識。其實大家在懷疑這項技術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反手位不也常常側身用正手攻嗎?為什麼人們能接受反手位的相持應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而正手位的短球就不能接受反手擰拉呢?
      下面讓我分析一下 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是什麼?
      在分析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以前,先看看反手位側身常用正手攻的理據。
      之所以反手相持要多側身使用正手攻,是因為正手的力量比反手大得多,能起到強烈的節奏變化作用而令對方失誤,不過,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打涉及到正手位空檔的風險問題,運動員必須經過正統的步法訓練,交叉撲右打回頭技術要過硬才能有底氣側身正手打,這是提高反手相持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是支撐反手位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的理據。那麼,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又是什麼呢?
       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解決了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的難題,因為這兩個位置的球基本上是所有打法的軟肋。發搶者就是針對這個軟肋來發球的,由於正手握拍方式的影響和限制,無論正手用什麼檯內技術(如正手挑、擰),其手腕兒都沒有反手那麼靈活,所以在正手位也無法使用正手做出類似於反手“擰拉”這樣的技術動作。而如果到了正手位利用反手擰拉去接球的話,比正手做出的任何技術都要強。不僅擊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會大大增加,而且能夠直接破壞對方的發球搶攻,甚至直接得分。至於有些人擔心反手位留下較大空檔問題,如果讀者看完筆者下面的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這種顧慮是多餘的。
       反手接搶在正手位台內擰留下的反手位空擋風險與正手側身後留下的正手位空檔相比,前者要小得多。舉個例子,如前者單步入台第二板接正手位元短球擰直線是事先已設下了其反手位有空檔這個圈套,誘對方回其反手位,然後第四板迅速回反手位反手斜線相持,再側身第六板正手沖斜(直)線(如對方不死的話)等等。這是“運動員事先設計好套路,有意給對方進攻的機會,預測對方的回球線路,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在防守中謀求勝利或為轉攻創造更大的可能性”む1め。 這就是主動防守戰術。而正手台內反手擰直線,對方回斜線的機率很大(擰直線者利用了對方“逢直變斜”這個思維定式),這就是“線路變化規律” 。這是“運動員按照乒乓球“線路變化”的規律預判對方的回球線路,並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む2め。從銜接這個意義來講,“主動防守戰術”與“線路變化”規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結合即“主動防守戰術” +“線路變化規律”就構成了近台相持的“銜接技術”。可見第二板擰完後的退台還原是有準備的打第四甚至第六板銜接技術,有了這個技、戰術保證,才能夠放心入正手位短檯使用擰拉技術(前後步法的小移動),是主動相持。而後者側身正手打要的是一板打死對方,如果被對方回到正手空擋就只好交叉撲右打了(左右大範圍移動),是被動相持。
       由此可見“反手位的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與“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都是正、反手技術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的關係,從訓練學的角度來說,兩者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承的一個整體技術,它們之間的差距不應相差太遠,差距肯定會有,只要不形成特長與特短的關係而是第一與第二的關係即可。(未完待續)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5-2-14 14: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utube]YVoe7Jj8ktg[/youtube]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5-2-14 14: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utube]RuO5wJhDBF8[/youtube]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4 20:03

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走向成熟
     在09年第49屆世乒賽“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是王皓很成熟的技術了,當時王皓能擊敗王勵勤奪冠靠的就是反手的優勢(正反手均衡)。只是王皓這一技術沒達到直接得分的境界,上手以後形成銜接與對攻球上。所以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而張繼科在兩年前(2010年3月)直通莫斯科第2次選拔賽男單決賽對陣馬龍,反手擰拉使用率都非常高。張繼科在與馬龍打決勝局的後半局時,接發球全部使用反手擰拉,球到了正手位還側過身來用反手擰拉的情況很多,最後取得了勝利。由於當時張繼科還不是名將,也不是什麽重大國際比賽,沒有明星效應,也就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但是2011年的《乒乓世界》年度評選出反手台內擰拉成為年度技術,這就意味著該項技術已經被公認。它是這樣評價張繼科的:“在當今乒壇,這項技術從用進攻取代搓球逐漸發展成為得分得勢的主要手段,張繼科也成為了新的代表人物。在科貝爾和王皓的基礎上,他在使用反手擰拉時加入了更強的旋轉,經常在對手發球品質不高的情況下,利用反手擰拉直接得分。即使不能實現得分,也能為下面的相持創造優勢“。本次世乒賽男團決賽張繼科與波爾交手,接發球反手擰拉太頻繁了,成功率很高已形成了他的一項主要得分手段。再看本屆世乒賽的外國運動員,像德國選手奧恰洛夫、日本選手丹羽孝希、韓國的金珓錫等新生代使用該技術都很頻繁,由此可見,反手擰拉對方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走向成熟,現正在世界範圍流行起來。(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7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5 12:16

綜上所述,張繼科招牌式反手台內擰拉技術其實就是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代名詞,因為當今發搶者就是針對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這個軟肋來發球的,所以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情況比反手位元反手擰拉機會大得多。正手位短檯使用反手擰實現了檯內無死角,充分說明了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正確性,它是不可抗拒的、是大勢所趨。
      目前在直板的王皓;橫板的張繼科名星效應推波助瀾的作用下,專業隊選手在正手位接發球時使用反手擰拉的比重很大。可以預料,女運動員也會很快掌握此技術並出現在國際比賽場上。(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5 21:05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5 21:10

大家看完奧運男單、男團決賽、第51、52届世乒赛。对張繼科和王皓使用“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这个技术應該有深刻的印象並能夠理解了吧!我想大家應該從長期以來對這項技術有違常識的錯誤認識中走出來了,從而使該項技術回歸常識。大家大膽地學習和多多使用哦!(未完待续)
下篇:破解反手拧拉正手位短下旋球之道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6 08:15

破解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之道
      大家有沒有留意第52屆單項世乒賽王皓在對付閻安時率先使用了一技以前重來沒用過的新招,把對方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擰直線),在第三板第一時間搶先發力(“加速反拉”)拉回頭(反拉斜線),破了對方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令對手措手不及),很突然效果很好。我當時之所以預測決賽看好王皓,就是因為看到了王皓這個新亮點可以用來對付張繼科。可是不知為何王皓在決賽中沒有在第三板使用該技術,更多的是借力回對方中路。估計是剛練的新技術對張沒信心。
    之所以說王皓新招是指他第三板搶先發力破壞了對方第二板反手擰拉後的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這種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的意識以前他是沒有的,是因為倫敦奧運吃了張繼科的虧,估計是吳敬平給他加上去的戰術意識。可惜對張繼科沒用上,新掌握的技戰術要真正有強烈的意識需一段時日,個人認為王皓在對閻安是嘗試性使用,因為畢竟對閻安的壓力沒對張繼科大。 最後,雖然王皓再次輸給張繼科,但是他這種先進的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的意識給我們有所啟示。(未完待續)
下篇:第52屆團體世乒賽德國奧恰咯夫偷師以此招破解了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分析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7 06:58

第52届團體世乒賽德國奧恰咯夫偷師以此招破解了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分析      

張繼科輸給奧恰洛夫一點不出奇,現在的奧恰技戰術水平與中國隊一綫隊員已經很接近,缺的只是信心。這次奧恰贏在準備充分,加之偷師王皓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對付閻安的先進技戰術,把張繼科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與下一板(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給破了,其手段就是(照板煮糊)第三板反手回斜綫搶先發力,破壞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前四板內瓦解張繼科的主動防守戰術。這一招叫破反手台內擰正手位短下旋球,是目前比較先進的技戰術。使用的最早的是王皓,他在前年的第52届單項世乒賽1/4决賽對閻安時率先使用,結果淘汰了閻安。可惜王皓在决賽時沒有使用,也許新戰術是對付閻安時嘗試性使用,畢竟對閻安時的壓力沒有對張繼科大。現在看來王皓的膽量還是不够大,反觀奧恰膽子可大了,對付張繼科除了上述手段外,他處處搶先發力,常常出其不意打出張繼科沒有想到的球,其中從張的正手突破就得了不少分,要知道奧恰是反手强正手弱,可見奧恰是豁出去了,這種不講理的搏殺打法讓張繼科很不習慣而丟了不少分,張繼科在打完世乒賽後的總結中也承認:“輸球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場面和壓力。在團體賽中對方全力拼我的時候,感覺和以往打比賽都不同”。事實證明奧恰戰術對頭對誰都是致命的打擊,也說明世上沒有絕對的大佬,任何人也不敢講能够包打天下。我覺得張繼科的心態不正常有些像老瓦當年擺大佬款了,他認爲輸掉一個本不該輸的球時,他會不服氣。從而反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像犯同一錯誤一樣回球給你,讓你打,直到他打敗你爲止。這就是爲什麽張繼科與奧恰反手相持處于下風時還不使用正手的原因,也是導致輸球的主要原因。王皓如能看到本帖會有何感想呢?奧恰用我的戰術能做到的事,我爲什麽做不到?(未完待續)
下篇: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預防對方第三板破解之道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7 06:59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8 09:12

在2014年世界盃科龍開戰以前筆者曾對張繼科最擅長的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進行過中肯的分析與預測:“儘管奧恰第三板把張繼科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與下一板(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給破了,但絲毫影響不了反手台內擰技術的先進性,因為正手位短檯使用反手擰實現了檯內無死角,充分說明了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它是不可抗拒的、是大勢所趨。使用者只要入台交替使用斜、直線及做好下一板的銜接,對方就沒辦法應付了”。果然不出筆者所料,張繼科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冠亞軍決賽中入台交替使用斜、直線的使用和成功率相當高。筆者統計了一下,張繼科入台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斜、直線的比例是六四開,擰直線是六,擰斜線是四。擰斜線的成功率是四次直接得分(第一局使用一次;第三局使用兩次,其中一次是在11:11接發球直接得分;第七局10:10接發球直接得分),兩次失誤,一次間接得分。這個成功率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要知道反手在正手位側身擰斜線難度很大比擰直線要難得多,它起到了擾亂對方保護自己的特長技術---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的目的。(未完待續)
作者: sammon    時間: 2015-2-18 14:50

今期(2-2015)乒乓世界都有講少少寧拉,節錄部分for參考: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8 22:56

反觀馬龍對付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有得有失。
       得,就是他以側身正手退一步反拉直線,此招很絕,他與奧恰反手搶先發力沖斜線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但威脅性比奧恰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奧恰運用的是常規戰術,即“逢直變斜”戰術。而馬龍運用的是反常規戰術“同線回接”,道理是張繼科入台(正手位元)擰直線就是利用對方“逢直變斜”的思維定勢快速回反手位銜接下一板的,那麼馬龍回直線就是反張繼科的思維定勢且是正手反拉,殺傷力強大。馬龍此招不失為破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豐富了內容,也因此從張繼科手中拿下不少分。
      失,就是馬龍道高一尺,張繼科魔高一丈,張抓住馬龍向後側身正手反拉的動作大還原慢的弱點,斜直線並用來牽制住馬龍,常常令馬龍措手不及。張繼科的這一變化是馬龍沒有預料到的,也是張繼科此次贏球的法寶之一。
     通過科龍對決給了我們警示,就是現在對付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要正、反手並用,技術不能單一。由此可見,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技術更加成熟了。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19 10:26

反手如何在正手位側身擰拉斜線?
張繼科在結束不久的世界盃冠亞軍決賽中入台正手位擰拉台內短下旋球時,交替使用斜、直線的使用和成功率相當高。尤其是反手在正手位側身擰斜線難度很大比擰直線要難得多,它起到了擾亂對方保護自己原特長技術---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的目的。我看完比賽自己試了下,的確比擰直線難,但並不是難到可望不可即的地步,其實就像雙打接發球側身擰差不多,這是王皓04年與孔令輝獲男雙世錦賽冠軍時率先時用的技術。這是一個創新,而且很有用。筆者對此印象深刻,筆者的反手擰拉技術正是在雙打練習及比賽中,以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獲得提高和教學靈感並運用此法訓練運動員多年,效果很好。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斜線的關鍵技術不在手上(手上功夫與擰直線是一樣的),而在於側身時的步法要比擰直線時多一個小碎步調整,使身體面向斜線方向才反手擰。我昨天讓我的女弟子試了下,很成功,她馬上就掌握了。現在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們能起到抛磚引玉的效果。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0 10:06

筆者在上文(3、9、11、12樓)中總結出反手台內擰拉3個難點和2個要點,今天補充第3個要點:
      當球從己方檯面彈起時,在球上升後期或高點期,拍與球接觸瞬間前手要把球拍握得緊緊的,以手腕為主同時前臂幾乎伸直加速迎前發力擰拉才能吃得住球,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上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揮拍運行軌跡略大於180度(半圓周長) 左右,摩擦方向向前為主略微向上(不是水準方向),球盡可能與拍接觸時停留時間久一點,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轉,使弧線更低,從而使回球更加穩定。
     大家可能有疑問,拉球前不是應該放鬆嗎?弧圈型運動員要在擊球前使手臂放鬆,只有使手臂充分放鬆才能在擊球瞬間讓肌肉突然收縮而產生極大的爆發力。沒錯這是拉出臺的弧圈球就得這樣,因為出檯球有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讓你的手臂自由下垂或轉腰引拍,而台內球沒有這些條件,拍與球的接觸時間是轉瞬即逝的,你看到球在高點時再握緊球拍來得及嗎?所以在擰拉之前就要把球拍握得緊緊的,碰球時才能吃得住球,就是這個道理。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20 10:07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1 11:08

能擰拉就不要挑打了
     很多業餘愛好者持有“手腕力量要求很大,會導致質量嚴重不足而難以完成擰拉技術動作。”的想法,因此退而求其次學挑打,有這必要嗎?實質他們是沒有掌握正確擰拉方法所致,其實擰拉要求手腕力沒有你們想像得要有多大,方法對頭了許多業餘女運動員都能擰拉就說明擰拉關鍵不在力量有多大,而在技巧(摩擦)。步法也很簡單,單步入台,並步或跳步還原即可,與挑打基本一至。各位愛好者:你們在學擰拉遇到困難時,不妨再回頭看看本帖三個難點和三個要點及其相關的訓練方法,本帖已形成系統性論述了,是目前乒乓技術比較前沿的討論帖,值得信賴。謹記:能擰拉就不要挑打了。(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21 11:10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2 13:18

業餘運動員在沒有專業教練現場指導的情況下,訓練初期都會遇到一些難題,如球不斷下網,此時先不要心急,不要灰心,試著改變一下訓練方法,比如讓陪練者不要發太轉的下旋球,這樣容易上手些。待訓練後期下網球少了(學員的進度有別),擰球出界外是必然的,不必洩氣,實際上此時你的擰拉就快要成功了。這表明你已基本掌握了擰拉技巧,擰出界外的原因是陪練者發的球不太轉,加轉以後就不會出臺了,也就是說,恭喜你!你成功了。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3 22:40

我在2012年寫"接發球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分析---以第51屆世乒賽男團決賽為例"這篇文章時預言,女運動員也會很快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並出現在國際比賽場上。果然新加坡的馮天微率先在剛剛結束的女子世界盃團體賽中使用了(或許她更早就使用了,我們沒看到而已),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是直板或橫板橫向以前沖式擰拉;反觀國乒女將還是橫板豎直向下以加轉科貝爾式擰拉,這種擰拉早已落伍。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那一位能王皓式台內擰拉呢?有點不正常啊!(未完待续)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4 08:39

之所以說國乒女線對待“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不感冒,我感到奇怪,是因為國乒女線不是高喊女子技術男性化嗎?後來發現不對路,又改口乒乓球女子技術男性化的訓練理念應該是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意識。可是我們從“王皓式台內擰拉”這項先進的技術裡看不到國乒女線有半點的男性化的意識,看到的是較落後的科貝爾式擰拉且現在使用得越來越少,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女子團體賽幾乎沒使用過擰拉,代之而使用劈長等對方先拉起加轉再反拉的套路,技術單一完全與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意識不沾邊。這就釋放出國乒女線換帥後已經摒棄了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所謂理念信號,估計他們認為女線擰不出男線的品質來,與其說擰出品質不高的上旋被人反拉,還不如說劈長下旋讓對方先拉起自己反拉更有戰鬥力。(未完待续)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2-26 12:27

之前我在擔心國乒女線使用落後的科貝爾式擰拉且現在越來越少人使用,可能是另一種信號,那就是她們也開始覺醒了。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迪拜世界盃賽中我發現了新加坡馮天薇已經在使用王皓式台內擰拉了,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科威特公開賽上丁寧也開始使用王皓式台內擰拉。不過,品質還不是很高,被李曉霞輕鬆反拉拍死。要知道反拉對方從台內擰拉的球比從對方從下旋拉起的出臺加轉弧圈球要容易很多,所以拧拉台内球后要有后续的衔接很重要。往下将有精彩的,不容错过的衔接内容(40楼)。(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9-5 17:58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4-10 09:06

在本帖的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教学与训练探讨 ”这是我的最新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体育学刊》2015年第2期上。敬请雅正!
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9-5 17:58

有人說“張繼科的擰拉,又轉又拐還很快,落點還很活。這樣對方很難在第一時間預判和搶攻,所以這項技術很大程度限制了對手的進攻,並且自己佔據了主動。”不錯,這句話用在張繼科早期(2011年)還是可以的,現在一點都不靈了。張繼科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現在誰都不怕張的台內擰,他們都讓張先擰起來然後反拉,造成張自己很被動。那麼,怎麼辦呢?難道張不敢用它了嗎?非也,他只要銜接就行。不是簡單的二四銜接(已過時了),而是二四六形成一個整體的銜接。我為隊員設計的訓練處方都是這樣,我認為這叫銜接技術前三板。例子(訓練處方):如反手位元台內擰直線(第二板)銜接正手位元正手沖直線(第四板),如對方還不死回反手位元再拉直線(第六板);反手位台內擰斜線(第二板)被對方側身反拉斜線(第三板)時,防一板直線(第四板)轉正手位元再沖直線/斜線;正手位元台內反手擰直線(第二板)被被對方反手反拉斜線(第三板)時,反手位反手變中路(第四板),再殺兩大角(第六板);正手位台內反手擰斜線(第二板)銜接正手位連續對拉等。
     可見,第二板擰拉出品質不是很強也沒關係(王皓就屬此類),關鍵是後續的銜接。這種練習最好是用2對1多球單練結合單球來完成。當然發搶就是三五七的銜接了。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9-19 11:39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12-15 10:38

業餘想把擰拉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方法對頭一堂課(1小時)我就能搞定。我教了很多業餘愛好者包括女子都一學就會,我寫這個帖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於2013年去瀋陽體育學院參加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時,與我同在快樂乒乓網一齊擔任技術交流版版主的橫板亂打盡地主之誼招待我,還邀請我與他和他的朋友一起打球,順便我在不到一小時內教會了他們幾位朋友,有位朋友學會後的高興勁難於言表。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回來後我在想業餘運動員很少有現場專業人士指導,如果我把擰拉的要點寫下來發帖不就可以幫助很多人嗎?於是就有了此帖,還挺火的。在此基礎上我把它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並成功地發表在國家級學術核心期刊上。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作者: tomtom1995    時間: 2015-12-15 12:27

引用:
原帖由 h51860 於 2015-12-15 10:38 發表
業餘想把擰拉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方法對頭一堂課(1小時)我就能搞定。我教了很多業餘愛好者包括女子都一學就會,我寫這個帖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於2013年去瀋陽體育學院參加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時,與我同在 ...
thank you,我就是要睇這樣的技術分析
作者: Tonyyip    時間: 2015-12-15 17:12

睇文章明但一做就難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12-20 21:55

反手台內擰是可以擰出下旋球來的
大家注意了!反手台內擰出下旋球是下旋和上旋的結合體即混合旋轉球,預備動作:請左手持球,右手握拍。持拍手自然下垂(此時拍的正面向左,背面向右)向內轉180度後使剛才的正面向右,背面向左(剛好反過來了)且與球的右切面接近平行(不能平行否則沒有了切入角)。此時肘關節朝外略上揚(有利於手腕內旋)並高於手腕。擊球動作: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球拍背面(拍頭)摩擦球的右後側中下部。手腕先橫向接觸球產生側下旋,再翻腕。動作要一氣呵成。你的拍頭與球接觸時是下旋的拍形就決定你擰的球帶有下旋性質。這個翻腕動作不僅僅起到上旋假動作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帶有上旋,即先下旋後上旋形成一個混合旋轉球。其原理跟發急長下旋球是一樣的。我這裡所說的急長下旋球不是純正的出臺急下旋球,而是既有下旋又有上旋,能迷惑對方,常常令對方誤以為是上旋球。我對學生解析發這種急長下旋球的分解動作是這樣的,接觸球時拍形後仰,拍頭磨擦球的中下部產生下旋,再立起球拍往前推撞。快速的連續動作是看不出兩部分動作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你的拍頭與球接觸時是下旋的拍形就決定你發的球帶有下旋性質。但前提條件是推撞的力要合適,大了不行(抵消了下旋成分與發急上沒什麼區別了),可以略微小於拍頭磨擦球的中下部產生下旋時的力,不能太小,否則看不到上旋成分就失去了迷惑對方的效果。所以這個尺度不好掌握,只有達到六四開(下旋六,上旋四)的話,對方一推或快撥就下網;一搓就冒高就是這個道理。 在實踐中運動員擰球時,時有下旋;時沒下旋(而是不轉或上旋球),就是沒掌握到火候。擰拉接觸球的右後側中下部時的力(產生下旋)要略大於翻腕動作(產生上旋),也就是說翻腕動作不要發力(順勢翻腕就行了)。否則擰拉出來的球就不是下旋球了,而是上旋球。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