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削球需要何種攻防關係?
郭仲恭:不能籠統地把某種打法與進攻或者防守劃等號,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過去容易把削球與防守混為一談,說防守沒希望了,實際上進攻與防守相輔相成,是一個事物的辯證的發展過程。
梁戈亮:同樣是搓球,我主動搓大角和被動搓就不一樣,區別在於"主動"二字,看誰變在前面,這很關鍵。削球主動搞轉不轉和被動搞轉不轉效果不同,積極防禦和被動防御也不一樣。訓練中要時刻想到下一球,比如拉的時候想到削,削的時候想到拉,意識很重要。
李仁蘇:不能再重複"穩、低、轉、變、攻"那一套了,新世紀的削球應該是"狠"和"攻",削得狠令對手不易拉,攻又迫使對手進退失據。
張燮林:通常先打了削球之後,總是保守,覺得削球是第一得分手段,攻球只作為配合擾亂,這種意識需要改變--削球是得分手段,攻球更是得分手段。所以我也提過,能否找些兩面都可以進攻的選手,年齡大了、快退役了,讓他改削球,練些削球基本功,攻球仍然保留,但我因工作需要沒來得及嘗試,而且到國家隊嘗試是很難的。
削球選手的正手進攻怎樣完善?
丁松:朱世赫發完球之後就是搓一板,接發球也基本只會搓一板。我有時還會點發球搶攻,但他根本不會。
陸元盛:丁松原本也是倒過反膠來用反手發球,發完之後就是退台削。後來我對他說,"你要突破的話,還是要在發球上想辦法。"於是挖掘了一下他的正手發球,加了"轉不轉",結合進發球搶攻。 43屆世乒賽后據科研所統計,他的發球搶攻直接成功率達到了攻球的水平,同時他還有正手反拉的功夫。
姚國治:按我的看法,從中遠台反攻有時候屬於無奈之舉,實際上真正有殺傷力的是在中近台反攻。
近台兇,退台穩,在近台就總讓對方心神不定,避免輕易形成攻削拉鋸戰。並且近台容易選擇高點擊球,退台後全是下降點,需要分力製造弧線,威脅就小了。
接發球時搶拉半出台球可以作為配合技術使用,但太多也不行,難度過大,不然需要投入的就太多了。丁鬆的反攻線路也非常活,有一板滑板。另外,削球反攻不能在原地,而要迎前,身體要向前撲,身體加手臂的力量才有威脅。
張燮林:我們原來主要強調側身進攻,而現代削球手不但要會近台進攻,中遠台也應會進攻。要對拉,並且不是一般的對拉,而是全身發力的對拉,拉球的落點要非常好,斜、直線都須會拉。除進攻的全方位能力外,進攻的連續性也不可或缺。
是否需要構建反手進攻體系?
張燮林:好多年前我就著文講過,反手攻球必須人人掌握,不唯攻球如此,削球也一樣。朱世赫也有這個問題,反手不會進攻。其實他可以倒板進攻,即使不倒板也可以練習長膠攻球,當初鄧亞萍剛入隊時反手只能擋、磕,最多撥一板,後來也可以發力,但她是在近台,現在就需要至少中近台反手可以進攻。
姚振緒:即使是攻球手,目前也因受到身體的限制,反手反拉的引拍空間不像正手那麼大。削球手反手能拉比不能拉好,但如果正手都拉不死對方的話,反手的力量99%都不如正手重,所以優先加強正手反拉的殺傷力或許更好些。
為什麼說丁松誤導了一代人?
王浩:丁鬆的出現,確實影響或者說誤導了中國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觀念,因為他的攻勢比較強,但要分什麼情況。我常跟那些年輕削球手說,丁松打得最好的時候是他的看家本領削得最穩的時候,然後再有進攻,丁鬆的發球你們都沒有,他的進攻機會比你們多,不能全學丁松。
現在學得中國的正手沒有一個會削的,我說,"你們看看丁松正手會削嗎?"削得好著呢!他們就以為丁松正手全是攻球,訓練的時候或許練兩下,真到賽場上全不敢削,全是反拉。
現在先要讓他們敢削敢相持,在這個基礎上再談反攻。像丁松當年與王濤那場球,那是削得好,不是攻得好,現在我們的孩子上去就想掄開膀子拉,簡直開玩笑。
丁松:的確,我打得好的時候首先是削得穩的時候。
蔡振華:我們沒有真正對削球進行深入研究,男線中削與攻的關係還是以攻為主--平時訓練攻、比賽也要攻--攻球是削球的製勝法寶之一,但什麼時候能攻、什麼環節要攻,這需要探討,男線上正因為過分地強調攻,所以守球的基礎非常薄弱。
朱世赫:我的削球尤其是正手削球還需多加練習,攻球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侯英超:我如果想進一步提高,主要是在削球方面,所以目前削球訓練的比重也較大。假如上午單球練100分鐘,我練削球的時間占到40分鐘,活動10分鐘,發球搶攻約20分鐘,再有一些個人計劃,比如連續拉,還有對方要練他自己的套路,但同時我也在削,所以削的比例差不多超過50%。
姚國治:我覺得攻削比例應根據你的風格來定,須有主次之分,絕對不能攻守各半,否則是盲目而混亂的,不能說想攻就攻想守就守,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樣樣都會樣樣稀鬆。
現在對削球的要求反而更低?
陳新華:我不認為現在對削球手的要求更高了,恰恰相反,我認為更低了。在我看來,朱世赫的削球達不到世界第二的水平。過去的削球某種程度上比現在更穩,功底比現在更深,轉和不轉比現在運用得更好,而朱世赫只會加轉,也不是非常穩健。
丁松:現在削球如果退得太后不好,球速太慢;我希望像姚振緒那樣逼住兩個大角,然後正手拉,但如今也不太可行,人家球速快會頂住你,很矛盾。朱世赫如果能像松下浩二那樣會倒板就更理想了,畢竟對方拉到他正手的球不是個個都能反拉的,這時他可以倒過來用長膠再削削,過渡一下或許更好,因為他反膠不太敢削。
姚振緒:當年這種逼角確實有一定作用,但今天很多選手在對攻中都可以全台大面積移動,削球速度這麼慢,即使角度削得開也不會再給對手造成致命的威脅。當然話說回來,削得開總比老削在中間好,若能主動削去對方正手位,你自己的反拉、側身攻不是也更容易嗎?至於倒板削球,如果想靠器材來製造旋轉變化,這是有規律性的,而靠自己的技術來變是沒有規律性的,更容易得分。
如何確保削球手的訓練質量?
陸元盛:冬訓中我統計過,一堂訓練課100分鐘,削球手連1000板都削不到,也就800板左右,男孩子大約500~600板。
我想削球一天至少要練到2000~3000板,但是攻球陪削球練太累,有時候不使勁拉,削球就很難得到提高。如果打上主力,就可以兩三個人換著幫他練,但他打不到,如果安排太多攻削練習,攻球手就會有意見,不願意當"起重機",這是個矛盾。我在想能否利用發球機輔助陪練?我向邱鍾惠借過一台,試了不到一個月,能進行初步的模仿,但最好還是人工。
侯英超:我幾乎很少與主力練,但現在隊裡提出要攻克削球,特別是分組之後,組內每個人都要輪一遍,所以可能會練得多點。
需要配備專門的削球教練嗎?
姚國治:攻球出身的人教削球不易教到點上,看起來差不多,其實缺乏不少內在的東西。早期國家隊教練中打削球的很多,我認為應該配備削球教練。
陳新華:削球的步法、動作與攻球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教練員本身有相當高的削球造詣。一定要具備專業的教練,自己是打削球的教練。
王浩:問題不大,我的教練中沒有一個打削球的,但大概意思他還是能教到,可能細一點的主要還靠個人體會。
安宰亨:朱世赫的歷任教練中沒人是削球,韓國國家隊中目前也沒有。但我覺得如果我繼續帶他,他的成績還能更好,有些技術能教得更細。
侯英超:不一定。比如劉國樑,他與各種打法的選手都碰過,知道怎麼去對付,也就知道怎麼去訓練,或許他當教練教削球比我去當教練教得還要好。
陸元盛:蔡指導小時候也打過削球。削球出身的教練可能對這種打法體會多一些,但我現在也注意去研究攻球。當然,削球畢竟不是中國隊拿金牌的主體類型。
尹霄:不是沒有這種必要性,但是眼下還沒有這種細分的體制。分得更細也有細的好處,這都可以探討,男隊現在體制也在變,如果確實有這種特長的教練出來也未嘗不可。
女子削球有無必要全盤男性化?
姚振緒:我覺得削球在女線的生命力比在男線強點,守得穩的人還是有一定出路,但缺乏變化的削球手打到更高水平時,總會碰到一個力量強些的或是打削球好的,中國近幾年相對較好的女子削球手最多就到世界前8,再往上走就很難了。
陸元盛:可以為她設計,一種攻守結合,一種以守為主配合反攻。要根據各種類型的人,而不是全部男子化。
朱世赫的步法堪稱削球第一嗎?
尹霄:丁鬆的擊球線路可能活些,但跑動範圍沒有朱世赫大,很多時候對方可以用落點把丁松控制住,讓他到不了進攻的位置上,而要控制朱世赫不讓他進攻就比較難,恐怕還需要加些"晃"的動作。韓國攻球手的步法歷來是強項,這肯定對他們削球手的訓練有所幫助,包括李根相的活動半徑也相當大,我看不比朱世赫小,的確有其獨到之處。我們在練步法時更多地註重判斷,而他們的步法練習,"死跑"的能力比較好,就是固定線路的跑動能力很強,有時侯我們的選手會出現心有餘但力不足的情況,知道該往哪跑但跑不到。
王浩:我現在就不知道朱世赫這步法,特別是正手上旋的連續拉步法是怎麼練出來的,簡直跟攻球似的,以前我們削球的訓練計劃中,正手連續拉的訓練時間與攻球相比還是少很多,頂多練練發球搶攻,走位拉還是少。
陳新華:一個削球手能否施展開,能否滿場飛,能否將各個角度的來球都很自如、協調地救回去,這就是水平。但我感覺朱世赫中路讓位、撲兩大角的步法還不夠,這裡面頗多講究,存在著大跨步、小跨步的問題。
莊家富:攻球步法與削球步法是不一樣的,正手削完接反手攻和反手削完接正手攻的步法又不一樣……比如,對右手握拍者而言,反手削球一般是兩腳基本平站,正手反拉時又肯定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這裡面還有許多類似問題,怎樣訓練好,是需要動腦筋的,而不是"一部天書讀到老"。
削球人才的儲備何以保證?
陸元盛:我現在要呼籲的是,削球手如果天資平平,即使你選上去了可能最多也就打到中等水平,難以沖頂。削球想攀登高峰,選材就須比攻球更嚴謹,但現在體校教練都不願意讓好苗子打削球,而是讓攻球幅度稍大、反應速度略慢的小孩去打削球,所以這幾年削球的後備力量越來越薄弱。
甄久祥:最近由乒羽中心乒乓部副主任戴啟軍牽頭,五位教練成立了一個選材小組,嘗試打破過去完全通過競賽選拔的模式,而更多地註重選手的發展潛力。各隊事先填寫推薦表格,選材小組的成員先分頭打分再進行合議,按公開透明的程序逐步篩選,並製訂了一些量化標準。
推薦表格中專設有"打法類型"這一欄,在同等水平下,如果是直板或削球,我們就會額外加點分。今年的全國業餘少年比賽(90-93年組)中,我們分別從南、北兩個賽區選出男、女各十餘名選手,在總決賽之前組織集訓,而削球打法就在總名額中佔了8人左右。 (《乒乓世界》)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