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綜合技術] 高水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戰術動畫案例實證分析研究49 [打印本頁]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8-4-2 18:40 標題: 高水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戰術動畫案例實證分析研究49
高水準乒乓球運動員比賽戰術動畫案例實證分析研究49
熊志超
關鍵字:馬琳;許昕;“雙邊斜線”;“單邊直線”;“單邊斜線”;“結合戰術”;“疊加戰術”
本戰術案例分析選自馬琳與許昕兩位直板大師在某場國際比賽PK的精彩一分球,之所以說精彩,不僅僅是他們精湛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因為馬琳一氣呵成前後連續打了四個戰術(兩個“雙邊斜線”戰術、一個“單邊直線”戰術、一個“單邊斜線”戰術),這連續四個結合戰術的疊加體現出馬琳的銜接技術內涵,打出了很高的水準。本教練一直在不為餘力地推廣銜接技術和強調40+時代的技、戰術均衡打法就是指的這類戰術打法。馬琳這一分球堪稱結合戰術疊加使用的典範之作。現在筆者就來分析此案例,請大家先看動畫(來源:博乒網友:藝術人生)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 ... &extra=page%3D3
,再看下表雙方運動員的對話方塊。
1.戰術對話方塊的作用
表 雙方一分球比賽技、戰術對話方塊
人員 內容
許昕:1.正手發短下旋球至對方正手位
馬琳:2.入台正手擺短中間偏對方反手位
許昕:3.回擺對方正手位
馬琳:4.再入台正手位挑打斜線至對方反手位
許昕:5.側身正手拉直線
馬琳:6.反手推擋斜線大角(4、6板構成“雙邊斜線”戰術)
許昕:7.交叉撲左正手打回斜線大角
馬琳:8.側身正手反拉直線偏中路(6、8板構成“單邊直線”戰術)
許昕:9.中路反手擋回小斜線至對方正手位(不出臺)
馬琳:10.交叉向前打斜線大角(8、10板構成“單邊斜線”戰術)
許昕:11.反手救回斜線至中路
馬琳:12.中路側身正手滑板打斜線大角(10、12板構成“雙邊斜線”戰術)
許昕:13.側身準備打反手位球落空。
大家有沒有發現,筆者撰寫每一個《高水準運動員比賽案例實證分析研究》都有雙方運動員的對話方塊,今天順便介紹給大家。先把“人員”(雙方運動員)的名字用對話的形式寫下來,再按動畫內容由上至下把發搶者和接搶者的序號從第一板至最後一板寫下來(1、3、5、7、9、11、13和2、4、6、8、10、12),然後把“內容”對號入座就完成了對話方塊的製作。這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這個對話形式能把看到的反映比賽雙方運動員實力對抗情況的視頻或動畫內容從第一拍發球開始記錄至最後一拍;能把雙方運動員全方位的所有技、戰術都展現在科研人員和教練面前,方便分析技、戰術;能更加科學、客觀、全面的反映雙方運動員的特點,就像解剖一樣,一目了然。這樣得出來的資料比傳統錄影分析法真實、可靠、客觀,其結果是雙向100%的正確無誤(傳統錄影分析法即使反復翻看也難以避免看漏、看錯)。對教練員和科研人員分析技戰術幫助頗大,由於這些都是高水準運動員的實戰視頻或動畫,因此引用這些一分球視頻或動畫極具說服力,借助這些有說服力的一分球視頻或動畫對自己提出的某些觀點或理論有實證研究的支撐效果。此乃筆者率先在乒乓球論文中使用的方法。
2. “結合戰術”與“疊加戰術”名詞解析以及疊加使用分析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在分析本案例以前必須先做個“結合戰術”與“疊加戰術”名詞解析,以便讓讀者能正確理解本案例分析。本教練把一分球內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的戰術連續地使用則稱其為“疊加戰術”。在難以使用“疊加戰術”時可退而求其次允許兩個以上不同的戰術與戰術之間過渡一至兩板再繼續實施戰術就叫“結合戰術”。“結合戰術”雖然不如“疊加戰術”的殺傷力強大,但總比淪為打基本功的對抗要強。所以40+時代要重視“結合戰術”和“疊加戰術”,尤其後者。此乃 40+新時代銜接技術的發展和戰術使用的最高境界。
雙方的銜接特點是這樣的,第一個戰術(四、六板),前一板(第四板正手挑打斜線)打的是自己的銜接技術(馬琳預判許昕第五板會打自己的反手位,道理是許昕很可能抓自己“入台容易退台難”的略勢),後一板(第六板反手推斜線)打的就是“雙邊斜線”戰術(其效果就是壓一邊,打另一邊)。與此同時只要許昕第七板球還沒死(交叉撲左救回斜線),這第六板根據“線路變化規律”又與下一板(第八板)構成新的一個戰術也就是第二個戰術(六、八板)上的銜接,正手打直線就是“單邊直線”戰術(其效果也是壓一邊,打另一邊)。可見,每一個戰術(如本例四、六板)的後一板(第六板)既是這個戰術的後一板,也是下一個戰術(第八板)的前一板,也就是說,這第六板起著承前(第四板)啟後(第八板)的作用,戰術與戰術之間的疊加使用就是這樣水到渠成的。第三和第四個戰術同理(略)
由此馬琳四個結合戰術形成了戰術上的疊加。第一個“雙邊斜線”戰術(四、六板)+第二個“單邊直線”戰術(六、八板)+第三個“單邊斜線”戰術(八、十板)+第四個“雙邊斜線”戰術(十、十二板)(參見上表)。
3.小結
馬琳打出這一連串罕見的戰術神球,連目前40+時代都不易看到。為什麼?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對手強。許昕是超一流的,來回球必然就多,馬琳才有機會碰巧打出連續幾個現代戰術來。對手弱的話,早就成死球了。這裡說明了一個道理,進入40+時代“來回球更多”了是使用戰術的必然規律,所以40+時代訓練的發展方向實際上就是要掌握好銜接技術。
其二,檯面就5條基本線路,專業運動員天天練,線路走向熟悉得不得了,馬琳主要靠扎實的基本功和經驗取得的。因為他打完這一分球後,也沒再看到他有這種上乘的戰術使用率,沒有重複率的戰術就不是自己的戰術,所以他打完這一分球也不知道自己打了什麼戰術,這叫被動使用戰術。顯然這些戰術不是訓練出來的結果,而是偶然行為。
也許有些人會不解,國家隊頂尖運動員的戰術不是和技術訓練一樣經過千錘百煉出來的嗎?怎麼會被動使用戰術?不錯,我國的技術訓練是很強的,可以說我們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但是戰術訓練就不是這麼回事,我國的戰術訓練比技術訓練差的太遠,兩者之間存在作特長與特短的關係。一方面這與40+時代以前國際乒聯改革尚欠徹底有關,導致人們只需注重 “技術元素”訓練,因為小球和大球時代乒乓球的球速快,“動力元素”作用很大,靠殺傷力和扎實的基本功以及經驗就足以取勝了,對“戰術元素”並不重視,很自然對“銜接技術”需求也就沒有現在那麼迫切。所以制勝規律必然被扭曲為技術強,戰術不強。他們只有前三板的戰術意識較強,隨後的3、5和4、6板這個僅次於發球搶攻、接發球搶攻段的過渡板及其後相持段的戰術意識較薄弱,基本上就是以技術上的銜接為主,強調的是不失誤,淪為基本功的對抗,而非戰術本身,沒有全方位戰術意識,此乃時代所限。另一方面我國傳統訓練把技術與戰術分開練存在問題,會導致小運動員產生“賽練脫節”現象,其後果直接影響到成年後運動員戰術能力的掌握。難怪乒乓球進入40+時代已有三年多了,然而從世界三大賽事觀察發現,世界級頂尖運動員包括我國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和大滿貫者都未完全進入40+時代角色,這與銜接技術還沒有得到廣泛地推廣有關,至今銜接技術還沒充分發揮出理論指導訓練的作用,目前國家乒乓球隊訓練主要還是靠前輩和教練員個人經驗對運動員訓練進行指導。這樣運動員所掌握的銜接技術和戰術也就各不相同,更多的是靠運動員自己打球經驗來比賽,所以高水準運動員銜接技術和戰術的掌握必然存在局限性。這與我國乒乓球運動的理論研究相對技術水準發展較為滯後有關。
後記:
筆者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結合戰術”和“疊加戰術”這些先進的戰術難以在40+時代以前見到,甚至進入了40+時代也還沒大行其道。也許是大多數國家尤其是中國違背了國際乒聯改革的初衷,2000年改大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把球速降低些,提高觀賞度。筆者強調,不要老是認為國際乒聯在針對中國,實質是對所有國家都是公平的。我國部分學者和專家經驗性認為小球變大球、11分制和無遮擋發球的實施會增加回合板數,而唐建軍2007年的實證研究結果卻證明該種經驗性認識是錯誤的。在筆者看來,上述學者和專家沒有錯。之所以被唐建軍的研究結果證明是錯誤的,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我國的對策就是太依賴動力元素了,只是加大了擊球幅度來彌補改大球後造成的影響,仍然靠殺傷力取勝。其結果當然是令學者專家們始料不及了,國際乒聯更是有口難辯。筆者對這種對策實在不敢恭維,只能遺憾地說:“這是國際乒聯改革不夠徹底造成的結果”。那麼進入40+時代又怎麽樣呢?我國還是擺出對抗的姿態通過提高體能無止境地再加大擊球幅度來解決問題。難道除了靠殺傷力取勝就不會想到其他方法了嗎?筆者認為這種方法不合理,完全可以用提高戰術素養來解決的問題卻一而再再而三堅持用有損運動員身體健康的違反科學規律的訓練方法。此乃很不明智之舉。
按道理40+後“動力元素”進一步受到了限制,來回球必然增多,使用戰術機會自然就大大提高。所以“戰術元素”有了用武之地,40+新時代就要重視戰術訓練,戰術不再是局部的,而應有全方位的“結合戰術”與“疊加戰術”意識,成為技、戰術均衡的先進打法。也許這才是國際乒聯改革想要看到的結果。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8-4-6 08:37 編輯 ]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8-4-2 21:11
動畫附件大小超過論壇限制,無奈,只能給個連結。http://bbs.chinatt.com/forum.php ... &extra=page%3D3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8-4-2 21:15 編輯 ]
作者: 乒乓在線 時間: 2018-4-3 00:03
加插附件不宜玩得太大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