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放鬆能讓你的移動更加的順暢和靈活

《徐旋教球》乒乓球运动分析(字幕版)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 ... 5%B9%95%E7%89%88%5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1-13 13:38 編輯 ]

TOP

TOP

再说用身体引拍  
我们都知道,引拍是否到位、合理,是决定这一板球的关键,以下内容是一个回帖,整理过来给大家参考:
     "转腰、沉肩、后拉手"这三个动作过程做完整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身体引拍",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完整地重心转移过程,实际操作中与发力过程中的发力方向一样也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是转腰,这是引拍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转"的过程中首先是折、其次是拧、最后是侧弯,"折"的意义在于腰椎应尽量挺直,在"收腹含胸"时由双侧骨股头处完成上躯与下肢的对折,而决不是胸椎、腰椎一起向前弯,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否则你的重心将不会真正地偏移到右脚,你的蹬转也不会有力,时间久了还会对腰椎与腰肌造成伤害;"拧"是用左肩的向右向内为主、右肩配合来转动腰椎,由于有了"右膝稍内屈"与"右脚稍后于左脚"的站位基础,这个拧腰的幅度不会很大,所以我们转腰引拍时的"转腰"幅度是由站位的左脚前于右脚、右膝内屈及适度拧腰共同完成的,而"拧"的作用是动员背、胸肌群有效地参与发力,而不是只用纤弱地腰肌发力;排在最后的动作是侧弯腰、即沉肩,"沉肩"时身体中轴、即脊椎有侧弯,幅度不大、但必须要有,它是重心转移的主要内容,又是"拉拍"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又是身体是否是适度放松地重要标志。综上,是用"身体引拍"地基本内容,其中有一些细节对一些人可能很陌生,需要加深认识和反复体会。http://www.chinat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6199

TOP

"转腰、沉肩、后拉手"
双膝稍屈:身体稍前倾的同时、双膝适度向前弯曲,这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球友的普遍站位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双手扶在双膝外侧以后同时向内适度用力使双膝有相扣,至双踝有吃力、双膝内侧有紧张感、臀部由下坐变为上翘的感觉后停住,记住这个姿式的幅度及感觉并养成习惯,这就是双膝稍屈。注意:找不到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你的双脚间的距离没有大于肩宽。

如果先蹬地发力,就是在发力中转移重心,这就是你的所有的问题的中心所在。转移重心的方法:引拍时,收缩腹肌、在向右后下转体的同时将腹肌向右髋靠拢,这是收腹,是拉球引拍时必须有的细节,转体到位后重心偏到了右脚前掌上、引拍结束;转动双肩(代替转腰)挥拍迎球的过程中逐渐展腹,要边转边展、使腹肌群逐渐还原,这时会有重心逐渐向落点提升并前移的螺旋式感觉,这是重心转移(建议多用徒手并慢节奏练习并体会这个过程),也是迎前,也是二次加速过程中的第一速,也是产生身体向前惯性的过程;身体即将转正时,也是球拍将要触球之时,向落点蹬地顶髋、向落点收缩小臂,完成摩擦。
这个产生身体向前惯性的过程说起来简单,但用背肌群(转肩)去配合收、放腹肌群的过程比较难掌握,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但是只要这个收、展腹的环节掌握了,连同在近台拉冲半出台下旋来球的所有难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http://www.chinatt.com/home.php? ... w=me&from=space
何峰的个人空间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2-30 14:09 編輯 ]

TOP

http://hkttf.com/viewthread.php?tid=64969&extra=page%3D2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2-30 14:08 編輯 ]

TOP

"重心先行"
"身体稍前倾"是在额状轴(左右轴)上的旋转体现,以此为基础,引拍时同侧的膝部再稍屈以"锁往"髋部,将收紧的腹肌向髋部靠拢的同时、上躯随着在垂直轴(上下轴)上旋转的"斜身"、在矢状轴(前后轴)上旋转的"沉肩"和"后拉手"的同步进行,引拍的三维运动过程完成,注意:在执行这个三维运动的过程时,仍然是由"大椎"引导脊柱的旋转完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重心不会落到前脚掌上,拧腰就变成摆腰了。
迎前时,"大椎"引导脊柱复原、被拉紧的背肌群开始放松,由于髋部己被"锁定"、同侧脚前掌只是踩实,所以只是腰部回转带手臂向前并形成惯性力,这就是用重心引导发力的开始,也是顺势而行中的"势"的生成。这里要再次注意"大椎"的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只发三分力。
迎前完成即將触球时,回转身体的角度即将与膝部再"内屈"的角度重合而同向,中指突然顶板使小臂旋内、膝部挺伸、足跟转向使足尖朝向予定落点,使"大椎"、小臂、腰髋、足尖同步同向的暴发,完成集中发力。注意:在三分力的基础上"暴发"时不要尽全力,只加五分力即可,同时肘部一定要主动随送、大臂及时放松,使整体动作幅度不至过大。
肘部随送、大臂放松的同时,背肌群己全部放松,重心己落到了另一侧脚的前掌上、身体基本面对球台,随着小臂随挥的惯性余力向内收小臂、同时"大椎"引导脊柱使臀部向后、利用小碎步将重心回到双脚中间、持拍手置于腹前,完成还原。还原过程中,除去"大椎"的引导作用外,小碎步的合理运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球离板后目光随球走时脚下不能停,一定要协调重心还原并予动、以利衔接下一板。球离板后站在那里看球去、等球回的现象一定要克服和彻底杜绝!http://hkttf.com/viewthread.php? ... =page%3D1#pid980335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2-30 14:05 編輯 ]

TOP

再谈发力集中

在陆续发过的"用身体引拍、用身体打球、2�5发力方法、浅谈小臂的二次加速、浅谈顶髋、浅谈用指、浅谈弧圈技术的发力集中"等有关弧圈发力技术的系列文章中和各文的回帖中陆续地补充和完善了我对"用重心打球"的认识。 但这些独立的文章认识上断断续续,显得很不完整,致使有的球友在对集中发力的认识和理解上有脱节,甚至衔接不上。 现把这些东西加以梳理后,用一篇文章的形式重新组织说明,以助大家对2�5发力和小臂二次加速的这个正确地发力方法有个更加充分地认识和更深程度地理解。 我曾在"浅谈弧圈球的发力"一文中把2�5发力方法的重点集中到"腰髋、肩和肘"这三个主要环节上,下面仍沿着这个思路,系统、详细地说一下。
   "斜身、沉肩、拉手引拍"是引拍动作的全过程。斜身、沉肩时,已将重心右移到右脚前掌上,右手"拉"着整条手臂根据来球的下旋强度的不同停在身体的右后下方、大腿外侧的某个位置上,在来球从台面上弹起时,身体左转带动手臂向前迎球、吃球、摩擦。 使身体左转的力来自于重心的左移,而这个重心移动的力是来自腰腹的肌群,这个力的大小,是直接体现在肩部的运动幅度上的; 腰腹发力的同时,右手臂和右膝也在同时发力,右手臂的发力,来自大小臂的肌群、以肩关节为总支撑; 右膝关节的发力,来自大、小腿的肌群,以踝关节为总支撑;大腿上的肌群,连着骨盆,就是说,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是与大腿的肌群有直接关系的;"挺膝"的力是来自大、小腿的发力,以踝关节做总支撑的,这基本是身体左转击球的全部发力。
    既然这么多肌群都在参与发力,那么顺序应该如何呢!我们都说"力从脚上生",就是说蹬地的力是整体发力的基础、腰腹的发力是整体发力的主要来源、臂、手的发力是整体发力的最终端。那么,这三个力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有球友也知道这些力的重要性,也知道发力是从脚下开始的,但就是发出的力的"度"总是不理想,其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三个力的顺序和主次关系没有搞清楚。 在"浅谈弧圈球的发力"一文中我己把发力的过程简化了,即把蹬地的力直接"蹬"到肩部、肩部直接带肘部向前迎球、在击球瞬间,是小臂(及腕)在身体整体左转的一次加速基础上的再(爆发)加速的发力。这里说到了第一次加速,要解释一下:所谓第一次加速,就是在肩(腰腹髋)带身体左转过程中,蹬地时发力的结果。我们应能感觉到身体左转时,腰腹是以髋为支撑的、而髋是以踝为支撑的,这个身体左转的力只是引拍时"斜身、沉肩、拉手"动作的重心转移时的惯性反弹,好象一段立着的弹簧被上端向下加力一样,是重心压右后又向左的本能自然回移,因为从引拍到迎球的衔接非常快,有时甚至引拍没结速时就必须挥拍,如果你的身体各部都能各司其职、适度放松,那么这个顺势反弹的感觉只要用心就能体验得到;反弹时蹬地的发力只是顺势,是没有爆发性质的,实际上,蹬地转体就是第一次的加速,而反弹的初始,只能算是予动。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搞得复杂了,实际上,我们都在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 我们强调一次加速时的肩部运动的幅度,因为它是二次加速时的基础,所以一次加速的重要部位是体现在髋部,而用简单、直接、节约的办法则应是体现在肩部,这时腰腹的发力只是简单地匀加速而己;但使髋部前移的是腿(下肢),所以整体发力过程中最首先发力的是下肢、而不是腰,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第二次的加速是体现在"挺膝"动作上的,两次加速明显不同的是,第一次加速时只是重心的平移,内在感觉是身体是在围绕垂直轴和矢状轴在平转,外观上只是向前、向内、没有向上,并且这个"转"是匀速的;这时只是在蹬地和顶髋,"挺膝"并没有明显地动作,右膝关节也还是在内(左)扣状态,所以,身体只是在左转的同时向左倾斜、使身体复正,肩带肘向前迎向来球;触球前的瞬间,小臂要有原惯性基础上的再加速,小臂再加速的动力就是腰腹,这时就需要真正地"腰"了,注意,这时的转腰虽然有移动中的髋部作支撑,却需要由肘部来"牵引",为此还要强调,在蹬地发力的同时,膝关节要有个加速地"左前上挺";肘部正确前移的"牵引"同样十分重要、并且是一定要与"挺膝"同步的,没有肘部的"牵引"和蹬地、挺膝,腰腹的发力还将是匀速的、没有爆发性质的。还要注意,二次加速时的肘部"牵引"是围绕着额状轴在转,这个"牵引"的力是向上的,至此,总的发力己经是围绕三个轴在转了;所以,"挺膝和锁肩下的带肘向前"是腰腹正确发力的关键,而腰腹地突然发力又是小臂二次加速的全部动力。
   这个一次到二次的加速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去感觉:随着拉手引拍动作即将完成、向右斜下的身体重心瞬间突然适度右压时,会有一个惯性的力加到右脚前掌上,造成重心偏离中心的瞬间失衡状态,这时的右足跟会由微虚自然地变成微提、右膝关节同时也会适度弯曲并自然内扣来承重,注意:这段过程中的斜身、沉肩、拉手引拍的动作是刻意的,而随后的曲膝和足跟微提却应是自然的,它们是因果的关系;随着这个惯性力的反弹,蹬地的力经踝关节上传到(适度弯曲并内扣的)膝关节处,由于膝关节的自然内扣,反弹力上传时,膝关节会"向左上惯性打开"以继续上传(注意:是惯性地打开),随着腰髋的左转、(身体稍前倾状态下的)肩的左转、手臂也在左转并迎球。应注意感觉这个过程中的力是平和自然的,因为这个力是惯性反弹的力(并无爆发性质),是围绕在垂直轴和矢状轴在运动的,所以,这个第一次加速应是匀速的,身体各部这时也是相对自然放松的。注意:这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一定是平移;触球瞬间,在惯性中向前运动的手臂有一个明显向上的力以产生摩擦,这个力是小臂的突然加速带动腰腹髋、而同时膝关节也与小臂同步突然地"挺",也同时在带动着腰腹髋,两个同样向左前上的力带动腰腹髋向左前上、而这时突然的转腰爆发又使手、肘加速向前,从而完成击球过程的最后动作,此过程中身体重心由平移转为提升。 这里要强调一下:身体的重心在一次加速中应是右后(脚)、左前(脚)平移的,只是在加速过程中的肩部是由斜身、沉肩的状态转变为恢复正常的向前,在二次加速时才会有相应的提升,如果从一次加速时就提升重心,不仅"吃球"不好,摩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一点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把握,切不能忽略!!
  到这里,我们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发力过程中的顺序和重点了,从感觉上:是肘和膝共同带腰来完成小臂及腕击球的,手肘与膝关节是主动的、腰是被动的;手肘与膝是同动并是首先发动的,腰腹是被动随其后的;但腰腹的"爆发"是整体发力中的主角,而蹬地、挺膝的力虽然也参与到了这个整体中,却只是"牵引"。所以,在整体发力过程中,蹬地使髋前移时,动作不可过大、过快、也没有必要过大和过快,只是注意到肩部的运动幅度即可,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二次加速即"腰腹的爆发经由肩部带肘、小臂加速反过来带渐放松的大臂和肩关节及腰髋的(2�5部分)继续前移"上,就可以做到发力集中了;这个二次加速的特点是瞬间的爆发,所以动作幅度较小且集中,但这个集中只是力的集中,还要再加止蹬地(挺膝)、转髋、手肘三部分的方向统一,才能真正称之为发力集中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观察明星们的动作时,外观感觉是在直着整条手臂在拉球,实际上从随势挥拍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确定,小臂二次加速的过程是瞬间的、并实际存在着的。
  希望此文能对关注2�5发力和小臂二次加速的球友们有些帮助!也欢迎大家继续交流、探讨并指正!!

以下是引用snoopy--在2007-8-16 21:08:00的发言:


第一步,使身体的各个部分获得一定的启动的初速,第二步,三位一体在矢量方向上保持一致,协调发力是关键!

编者按:snoopy球友简单的一句话,把本文的中心作了精确地概括,并把这个集中发力的方法起了个名字:两段论。这对我倡导的(2�5)发力方式--"两段论"、和发力方法--"三位一体在矢量方向上保持一致、协调发力是关键"的理解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非常透彻的,使我尤衷的佩服和赞赏!这段话,将会对理解本文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另一个回帖的内容:

筋和肌肉痛,是你大臂参与过多的原因,但主要问题却在于上、下肢的衔接上,就是说,你仍然用腰过多,还是在发蛮力,对迎球阶段是"以髋送肩"的理解还不够透。建议你先多做徒手练习找二次加速即发力集中的感觉,顺序如下:把引拍及迎球过程放慢速度,但要正常地斜身、沉肩、用手拉整条手臂引拍、即引拍时手在肘前先到位,注意:这一定要养成习惯!在斜身、沉肩过程中重心要有适度的移到右脚前掌上的感觉,注意是适度、即姆指根处踩实即可,不要太过、即右膝的曲也要适度、不要下蹲,这些就是正确的引拍过程,还要注意这时的两只脚应是左脚前于右脚多半只脚、手是在大腿外侧的;引拍完成后,慢回身、用髋带肩、肘与肩同步同速慢慢地迎向你予定的击球点,注意:这个过程重心是从右脚向左脚平移、身体只是在慢慢回转带手迎球;即将触球时,小臂突然发力,至此,二次加速完成!还要注意击球过程中和过程后手腕与肩都有自然向前的动作,这是摩擦的继续,也是放松地开始。按照这个过程,徒手多做几次,就会找到迎球、发力击球[一个过程、两个阶段]的[发力集中]的感觉。

以下是另一个回帖;

有球友问"匀速启动、突然发力、大幅摆肩"与以前说过的"两阶段发力"内容是不是一回事,刚从正手攻转到拉弧圈、没有基础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我们可以用"3+5"作为代表符号来理解,我们都知道,比赛时一般最大的发力不能超过自己平时最大发力的八成,否则动作会走形。我们就以这个"八成"为标准来解释"3+5"的内容:"3 "是指三成力,这里代表的意思是指"两阶段"中的迎球阶段。初练摩擦发力时,会控制不好因"斜身、沉肩、后拉手"的引拍全动作致使身体偏转、然后用回转身体过程来"迎、吃"球的细节,从而导致达不到"匀速"迎球的要求。建议从挥拍启动发力开始,只用三分的力量迎球吃球,接着再加五分的力量来加速摩擦,而这个"3+5"的全过程需用较大幅度的肩部运动来实现。
这样做,可以先体会发力集中的感觉,从而形成正确发力的基本框架,然后再从发力顺序的各环节中逐一修正错误,以臻完善。说明一下:这里的"3+5"中的两个数字,并不是必需的具体的量化,只是为了更形象、更容易理解而已。

初练弧圈摩擦发力的球友也请记住"3+5"吧!

             左肩的作用
   有几位球友问:用2�5发力方式、3+5发力方法拉球发力时,由于强调了右肩部的向前摆幅,球不转不冲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5"的加速阶段发力时感觉右腿"蹬"的感觉不明显,拉过去的球的质量还不尽意,如何解决?
    我觉得这在业余的初学者中应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即右手持拍者左半部的3�5部分如何配合2�5的问题,我在以前发过的帖子中曾谈到过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用左肩引导右肩即可解决。
   方法:迎球阶段只是身体的回转,右脚前掌也只是踩实而并无"蹬"的动作,触球瞬间突然加速发力摩擦时,左肩(3�5部分)同时应有一个突然向后的甩(左)肩动作来引导右肩大幅向前,这个向左后突然"甩肩"的动作不仅会使你能感觉到右脚的"蹬",更能感觉到腰部发力时的"扭"、而不是一般地"转"。这就是左肩带右肩的作用,它一定会使你的右肩大幅向前,更会使你的小臂加速效果大增,这就是小臂突然加速的主要因素,感觉腰部发力不足的球友不妨一试!
http://www.chinatt.com/forum.php ... 1&authorid=8923

TOP

TOP

身体转正时,蹲升右脚, 从右弓步到左弓步(不停地从右弓步到左弓步,重心完全不断地转移),顺势微挥小臂击球动作十分小巧,并甩一下手腕,紧一下手指,从而产生鞭打效应。注意在身前击球,产生压住球、等球的感觉。
充分印证了——脚打七分,腰打二分,手打一分,而且主要还在手腕和手指上。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6882-1-1.html

TOP

TOP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弧圈球的发力其实很容易,我们经常看到高手拉球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即轻松又省力,因为他们掌握了这种技巧。
教科书对这方面的描述比较啰嗦,从脚趾到手指长篇大论,越看越迷糊,反而抓不住重点。最近我发现一种练习技巧,在几个人身上进行了实验,效果很好。
右手握住一颗乒乓球,站在一个空旷的场地里,用弧圈球的动作将球扔出去,如果你能轻松的将球抛远,说明你的发力机制越好。就像游泳一样,会游泳的人,即轻松又快。
你扔5分钟,100个球左右,你的理解和感悟会突飞猛进,因为你会发现自己越扔越远。练习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感受:
1.放松。是拉球的重中之重。无论引拍还是发力,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出手瞬间,大臂会稍微绷点劲,肘部以下依然放松。同时,你也可以试试手臂紧张是什么效果,感觉用了很大力量,但球就是扔不远,因为紧张会产生对抗力。
2.身体发力。球扔的远,力源是蹬地转腰,而手臂只是顺势一甩,将速度传至手指。你也可以试试不蹬地、不转腰是什么效果,扔不远的。
3.收小臂。收小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收小臂不是主动的发力,而是一种顺势而为,如果“1、2”做好了,小臂自然会快收,加速将球抛出去。我在上文中提到,为什么大臂要稍微绷点劲呢?因为大臂绷点劲,会突然制动,而小臂会沿着惯性加速收缩,这就是双节棍的原理。你也以试试主动收小臂的效果,感觉比较费劲,而且扔的不远。
4.协调。协调的本质是为了合力。这是一种感觉,需要量的积累,但100个球之内,你肯定会做的协调,找到这种感觉。
5.空挥拍。至此你已经掌握了发力机制,拿起球拍按照你自己领悟的要领去挥。你会发现,这种发力机制和之前大有不同,这就对了,说明你改进了、进步了!记住这种感觉,去球台试一试吧。
6.连续抛球。你可以节奏是先慢后快,练习连续拉球,重点是球与球之间身体松紧度的调节。
这种练习的好处是,效果直观,对比明显,不用别人指导,自己就能筛选出最优化的动作。
拉下旋向前上方扔球,要扔的高扔的远,拉上旋是向前扔。反手的练习也同理,。
最后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并非能在5分钟内学会拉弧圈球。因为弧圈球技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死”的,一方面是“活”的。“死”的方面是发力机制,它就好比是数学公式,无论是谁、在哪都得这么用,可以速成;“活”的方面是指找点、取位、板型调节及打磨比例的调节,这个不能速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总结。也就是说,你记住了数学公式不一定会解应用题,但反过来,记不住公式肯定解不出题。这就是发力机制与实际应用的辩证关系。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15144-1-1.html

TOP

TOP

TOP

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步法的力学研究[乒乓网]作者:乒乓网二次整理 来源:互联网[摘要]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优势运动,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乒乓球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乒乓球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前途。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及步法移动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对于保持我国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发展我国的奥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运用QUALISYS 三维运动学测试系统和两台KISTLER测力台系统,对10名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每种技术又分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两种用力方式;研制开发了一套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对1名1级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的步法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研究结论如下: (1)球拍触球瞬间并非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时刻,大部分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之后。 (2)在击球的引拍和挥拍击球阶段,上肢各关节的动作不像其他生物力学研究所说的是鞭打动作形式,上肢各关节最大速度出现的顺序没有定式,动作与动作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3)乒乓球运动员完成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拉弧圈球时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大于正手快攻。提示我们在完成弧圈球技术时,要加大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蹬地力。 (4)最大力量和中等力量两种用力方式完成正手快攻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重打时垂直、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大于大于轻打。提示我们当要大力正手快攻时,要加大向下、向后的蹬地力。 (5)最大力量和中等力量两种用力方式完成正手弧圈球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重拉时三个方向上的最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均大于大于轻打。提示我们当要大力正手拉弧圈球时,要特别注重加大蹬地力。 (6)本论文所研发的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可以用作对乒乓球比赛中步法的测试。可以获得整场比赛步法移动的运动学参数:步法移动的时间(左、右足腾空、支撑时间、次数;双足的腾空、支撑时间等)、步法移动的空间(步法移动的范围、步幅)及步法移动的速度、步频等指标。对深入探索乒乓球步法技术规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运动学、地面支撑反作用力、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步法
[前言] 近年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竞赛规则的三大改革,以及现代世界乒乓球技术的迅猛发展,都要求我们要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和手段更加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乒乓球技术的规律,观念上不断地更新,技术上不断创新进步,训练方法上要更加科学合理,才能继续保持我国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 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技术、战术、运动素质、心理和智力水平等)最终是通过运动员击出的每一板球表现出来的。而每一板球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乒乓球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所决定的。乒乓球的动作技术包括手法和步法,二者密切相连缺一不可。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手段与方法也不断地更新,研究内容和层次不断深入系统,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在许多运动项目中有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认识运动项目技术的规律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国内外还不多,并且已有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所用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乒乓球专项化的运动生物力学仪器很少,对于许多动作技术原理尚未揭示,或揭示得还不够全面。 比如,运动员完成进攻击球技术过程的引拍和还原阶段中,上肢主要肌肉的用力顺序问题,乒乓球界对其的认识存在争议。乒乓球教科书和以往的研究认为是上臂带动前臂、手腕依次发力,而在运动实践中往往又有相反的感觉。以往对此问题的认识多停留在主观认识、定性分析和为数不多的定量分析上。对于此问题还需要深入地定量认识。 又如,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步法比较薄弱是公认的事实,而对于乒乓球步法移动的研究,现在还比较落后,少有定量方面的分析,在研究数量上亦落后对手法的研究。究其原因,是缺少合适的实验仪器。对乒乓球步法新仪器的研发及用于实际测试,会有助于乒乓球步法的教学与训练,为乒乓球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本论文根据乒乓球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乒乓球生物力学发展的趋势, 结合乒乓球运动需要,依据现有实验仪器、个人能力以及实验经费、时间的限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乒乓球生物力学的问题进行研究: (1)对乒乓球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每种技术分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两种用力方式击球,共4组技术动作,运用QUALISYS运动学测试系统与KISTLER测力台测试系统同时测试的实验方法,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研究。 (2)研制开发一套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利用中科院智能所的先进技术――柔性薄膜阵列传感器,结合乒乓球运动的专项特点,研发一套专门用于乒乓球专项的步法测试系统。对于乒乓球专项仪器的研发做一尝试。 (3)运用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对乒乓球步法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揭示。对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的步法移动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 本研究不仅将丰富乒乓球的理论,而且对于乒乓球手法和步法技术水平的提高,乒乓球专项仪器的开发等将提供可靠有力的科技支撑,这对于进一步维持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维持我国乒乓球技术训练先进性,实施“备战2008奥运科研攻关计划”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运动生物力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乒乓球专项特点为乒乓球运动实践服务,和对于运动生物力学在其他专项中的应用,将起到借鉴的作用。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1817-1-1.html

TOP

今日打波,兩個人正手相持對拉,感覺到自己好放鬆,就快忘我。放鬆拉波真的比以前沉,轉,快。
樊振東ALC 典馳40度 D05 (正反手貼滿連護邊193)
林高遠ALC TD V22extra
奧恰ALC 典馳40度 D05

TOP

关于横板反手发力的问题——被忽略的前臂尺骨、桡骨在发力时的作用问题之我见
我在看了很多教学的书籍和视频后发现在反手发力的讲解中没有那一篇文章和视频提到过横板反手发力时小臂尺骨和桡骨这两根骨头在发力时的作用,所以今天就这一点,谈谈我的理解,也是困惑了我很长时间的反手发力的动作发力原理的问题。








6.gif (9.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6 10:36 上传








在探索了很久,看了很多书籍和视频后按照讲解实践,却还是不能得到反手发力的原理,很是苦恼,这几天突然想到了小臂的两根骨头的问题,发现我在小臂的运用中使用的是桡骨和大臂配合,所以肱桡肌老是酸痛,因为老是用这块肌肉去带动桡骨发力,突然想到国家教练李晓东说的反手发力是靠手背的下面和手腕,特别是提到手背的下面,我摸了摸手背的下面,突然感觉到这下面连接的是尺骨呀!突然想到如果我发力是用尺骨和大臂配合是不是比用桡骨更好些呀,说做就做,慢慢体会新的发力机制,首先是感到肱桡肌的放松,然后是尺骨和大臂的支持力,这个力很重要,这个力就应该是唐建军老师说的把轴顶出去的力吧,我试着去实践,效果出来了,心里豁然开朗。









无标题.png (173.2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6 14:27 上传







原理上是要把大臂向身前放,这个在佩尔森的教学篇中,他强调的是把手臂放在身前,我想是把大臂向身前送,然后小臂回收使尺骨和大臂产生夹角,这个夹角是有张力的,这种张力不是肌肉故意绷紧造成的,而是尺骨和大臂在形成动力机制时自然产生的,这种感觉就是如果你继续回缩小臂,因为大臂的前顶,小臂在怎么回缩都缩不回去了,小臂和大臂自然相互支撑住,产生了张力,然后才是肌肉群的放松甩动,在绷紧,触球瞬间放松肌肉,从而达到了反手的发力,当然这些还要结合着,腰腿的作用力,在前一篇中我已经讲到了,所以不在多说。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21166-1-1.html

TOP

正手高吊前衝拉下旋球技術http://hkttf.com/viewthread.php?tid=72492&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2-13 11:40 編輯 ]

TOP

鞭打效应的本质,以及如何能够达到

甩鞭甩出“啪”的一声,是因为鞭梢的速度超过音速产生的音爆。如果甩鞭过程是匀速圆周运动,一般人的速度是远远无法让鞭梢的速度达到和超过音速的。

鞭梢之所以能够超过音速,是因为在甩鞭的中后期,鞭的根部制动,但是由于鞭身柔软,鞭的尾部并不能及时制动,因此随着鞭根部依次制动,能量依次向鞭梢传递,最后绝大部分集中在鞭梢很小的质量上,造成了鞭梢极快的速度。









2010617171926789.jpg (50.0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这里面除了开始用力挥鞭之外,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鞭身要柔软,一个是后面的制动。

要更容易的实现鞭打效应,就要放弃“击、打、发力、收(臂)”等概念,意识上要集中在一个“甩(甩臂、甩腕、甩拍)”字。









214549rvinarqium81nnr1.gif (769.2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大臂有没有发力,有没有主动收小臂,都不要再去想了。只要各个关节动了,而且末端关节晚于前面关节动就行了,至于是肌肉收缩造成的主动动,还是完全甩动造成的被动动,无关紧要了,任期自然就行了。我们平时生活中做动作的时候,意识并没有放在肌肉上面,没有放在动哪块肌肉上面,而是放在动作本身,甚至关节如何动的我们都忽略了,完全放在目标上面,这样并没有影响大脑潜意识里面去调动相应的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




“甩”的方式打球拉球,不光有利于鞭打效应的实现,因为根部(腿腰)的制动也更有利于快速还原。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23158-1-1.html

TOP

一丶放松的意义

(一)丶第一个放松的意义:放松才产生重量


人因为放松才产生重量,再把重量沉在於下肢三关节及脚掌下,进而产生重量往下传递多少下肢就反弹多少力量,首先要特别注意的是重量往下传递多少而不是下肢发力就行的,这是相对性所产生的力量,并不是单靠下盘就能解决,假设有一个人同样发出一磅的力量,第一次丢出火柴盒,第二次丢出一颗麻将,奇怪为什麽麻将距离比较远,请不要怀疑因为麻将比较重,这个道理适用於地球上任何动物。举凡人类所有的位移,如:走丶跑丶跳丶投篮丶推铅球丶踢足球丶棒球丶太极丶武当派丶少林派丶柔道丶相扑丶跆拳丶等等。上述所说的运动都必须要假借个人的重量往下沉再假借下盘三关节的弹性产生动力;所以不放松就没重量,没重量就无法有效率的弹跳,弹跳品质差;就不可能作出有效率的移动和发力。










1282299292_FjQcHU.jpg (48.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二)丶第二个放松的意义:就是柔软协调动作与协调爆发力的产生
假如髋骨以上的部位僵硬就不会转腰了,因为整个上半身像水泥雕像无法转动小腹带腰丶腰带上身丶身带肩丶肩带大臂丶大臂带前臂,因为水泥是整片动而不是传动也就没有柔劲了。 现在讲到手部的问题,假如:肩关节丶轴关节丶腕关节都不动,那就像机械人一样是用手来推,使上下左右都有困难且没有知觉丶方向丶力道丶速度等那如何打球,殊不知乒乓球运动的来球特性是前後左右丶快慢高低丶还有极复杂的旋转及旋转产生後的弹跳轨迹应变。那麽手部的变化也很多,如来球很快球拍几乎不後引只用到手指及手腕的动作,来球慢球拍後引多,肩关节丶轴关节和腕关节都会使用到,球高手部稍高拍面前倾,球低手部略低拍面略後仰,惟有手部放松才能应付这些突发状况,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发力的问题,肌肉的松与紧是爆发力的来源,举了上述的问题我想大家对放松应该多重视一些吧。

二丶因为心理因素所以不能放松


首先我们先浅谈初学者的心理:太认真...

(一)丶教练的话当成圣旨

初学者通常把教练的话当成圣旨,更因教练凶巴巴的训练方式进而导至学生心理紧崩且手脚僵硬,简直像机器人一样,心理压力越大越打不好,我们不反对心理上的专注,但手脚太专注会妨碍摆动的流畅度和关节的运用及肌肉的弹性控制。

通常教练指导初学者都会用比较具体的动作数据,如:正手直球,准备时大臂和前臂要保持几度,击球时前臂要向前挥多长丶多高,击球时拍面要向前几度,以及要击到球的中上部等等。其实教练是把动作的尺规大约表达出来,不是要学员完全照抄,手不能高一点低一点,拍面一定要几度,肩关节固定在那,轴关节要固定在那,因为初学者完全没有概念教练才会稍微规定一些具体的规定,其实任你怎麽背都没用,因为学生在练习时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手和球拍,殊不知技术丶技巧丶特技都是熟练的产物,是要发一些时间去练习去体会去揣模去认知去感受,如你的动作是制式的,僵硬且没感觉那如何能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呢?









1.png (301.8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二)丶给自己一些时间练习

因此你的心里压力无须太大给自己一些时间练习,手脚随意点去执行教练所要求的动作此时你才能体会各关节如何启动,肌肉的松紧手腕及手指的运用等。所以专心是件好事,但身体各器官尽量放轻松,全身尽可能由下往上传动才能学到较标准的基本动作。最後希望教练也能轻松点,脸部表情轻松一点,口气轻松一点,示范动作也轻松一点,因为轻松是会传染的。

三丶学习的心态要调整

(一)丶《看结果比找原因还重要》的毛病

很多初学者犯了《看结果比找原因还重要》的毛病,很计较球有没有打进去,口中念念有词,球怎麽打那麽高,奇怪怎麽触网,咦怎麽打歪了,球怎麽没有速度又出界了。对自己诸多不满且及不满意,有些人会很恼怒有些人会挫折感很重,我常对学生说我打了三十几年的球,且天天都在摸球都会失误,那我一头撞死好了,再说世界杯冠军选手都会失误,那他切腹自杀好了,我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而不是要安慰学生,是要学生认清事物的真象及做事的顺序和学习的正确心态。

(二)丶正确的心态

所谓正确的心态不管是学术面或是技术面都是须要了解及花费很多时间去印证和练习,譬如:念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十二年结果也有很多人没考上大学,试想心无旁物的花了这麽多的时间还达不到目标那又如何,尤其是技术面的问题更须很多时间去练习如上述世界冠军也会失误,你知道他从小到大每天花多少时间练习,如:国父所说有正确的思想心态才能勇往直前的行动。








Img347691102.JPG (60.6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三)丶劝初学者几句话

想要把球打进对方球桌,认真心急不一定能把球打进去,心急只会让你脑袋空空手脚疆硬没有任何好处,唯有心平气和多练习多体会多和教练沟通才是正确的方法。

四丶因为正确的启动才能放松

(一)丶人体的结构

以人体的结构来谈,下盘不转上身所转的角度有限,上半身角度受限,紧接着大臂向後挥摆也受限制。

假如上述没有问题的话,作转身动作时将会产生上述两个卡点,这两个卡点严重时发生运动伤害,轻着产生不协调及勉强的动作,接下来就不必讨论放松的问题,除非它不是人,是鬼神。

(二)丶脚带腰,腰带手

据我所知很多老教练常提醒学员一句话:脚带腰,腰带手。这就是动作协调放松的意思,假如身体不动手单独动能放松吗,我说不是绝对的放松,因为手撑起来就须要力量再向後引拍也需要力量,挥拍的力量要大於支撑的力量那不是会产生抵抗吗,上半身自转来带动手臂也是虚的,我个人称之为《晃动上半身》不稳且发不出力量,只有脚板撑住地面是真的传动力量且上半身及手臂才能放松。








20140331114254-73471161.jpg (38.4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三)丶老生常谈


上述所言虽是老生常谈,教练及学生或懂或不懂但都执行的不好为什麽呢,我个人认为是下列几个问题:

1.先天环境的惯性:

一个人从小到大使用最多的部位是右手,无论上下左右轻重快慢都能得心应手,且极为灵活是日长生活中最为倚重的器官。接下来讲到腰部记得小时後做体操都有很多前压後仰左转右转的腰部动作,日常生活也很多腰部的动作,那脚呢?除了向前走之外我想不出脚还有什麽功能,顶多是向前跑而以,而且跑的不怎麽快那怎麽办只好同情它,体谅它,给它多一点时间,因为乒乓球的步法要求很高,左右脚都要求能迅速的前後左右丶左前右前丶右後左後,最後还要快速还原到本来的预备位置,你说对於笨笨的双脚要执行这些动作实在是太残忍了吧!所以希望教练及学员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和耐性来练习步法,因为唯有稳故的下盘才能使上半身自由的转动进而让手臂能放松及含盖快慢高低前後左右的来球。

2.执行上要有方法:

主要是教练的心态是否正确,能当教练通常都是选手出身了解一般选手步法都不怎麽样,还要去要求年纪颇大的学员,只好多要求一些手部的动作,使学员能够早一点上手享受打乒乓球的快乐,基本上我不反对教练的心态,因为练步法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且进步有限,会有挫折感搞不好就不学了因为很无趣,但是我个人有一些建议,要求最简单的步法,就是走一步去打球,不要求踏出去的空间对不对,也不要求步法的速度及弹性,要求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也可以在指导别的单项动作时顺便提一下步法的问题,用上述的方法来练习应该比较能接受,因为最简单的动作学员应该做得到,久而久之习惯後就不会视为畏途,然後再循序渐进要求难一点的动作,讲了这麽多只是要求学员每一个动作一定要有重心,有重心才能由下往上传动,这样上半身才能放松。

五丶放松与支撑

(一)丶站姿

以准备击球动作来俗称站姿,下盘三关节到底需要多少力量来支撑身体的重量,以日常生活的惯性来讲平常走路的力量就够了,因为很少人会用多馀的力量,去走路和支撑上半身。








Img336042895.JPG (58.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3 天前 上传








(二)丶击球的准备动作

不过走路和击球的准备动作还是有些不同,首先前脚掌要微微向地面施压力,称为《抓地》,除了前脚掌压地面五个脚指头也要往地面压好像吸住地面一样,此时任上半身如何摇晃下盘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深入地面才能稳住上半身的摇晃。讲了那麽多,到底脚掌要用多少力量,我只能用经验法则来和大家讨论,现在假设有一足球员从中场带球门前停球准备射门,上述停球的力量也就是我要表达脚掌的力量。脚掌力量太重球会反弹太高,力量太轻球会继续跳动,简洁来说,在某种条件下人类作出最合理简洁的动作及最经济的力量来完成人类的目地。譬如人们日常生活的动作比比皆是如:走路写字拿杯子打字按滑鼠吃饭...

(三)丶拿球拍

拿球拍也一样只要球拍能左右转动,击球时球拍不会飞出去就可以,还有准备动作时前臂与大臂的角度约为九十度,那到底要多少力量来支撑前臂的重量呢,以物理现像来讲应该是前臂有多重就用多少力量来支撑,但是我认为大臂也能分担一些力量丶轴关节附近的肌肉稍微撑住前臂即可,还由一个方法就是双手放直慢慢抬到九十度,我想你应该知道多少力量才能撑起前臂...



(四)丶小腹的功能

最後来谈一下小腹的功能,我个人认为小腹的功能有三点,一是小腹撑住上半身的重量才能让下盘轻盈的移动,二是视来球的条件小腹传导多少重量给下盘作出适当的反作用力,三是只有小腹吸口气的转动才是有知觉的转动,小腹以上的部位单独转动称之为晃动,以上是静态的准备动作。

(五)丶适当的空间

假如是行进间的动作那还要有适当的空间,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准备动作才能放松,再谈下去可能会偏离主题,本章的主题是放松,因为放松产生重量,因为重量往下沉而产生动力,因为动力由下往上传动而产生协调性,要作好上述的课题并不容易,因为上述的问题变数太多了,到底变数有多少呢?假定一个人身高有一七零公分那就一七零乘一七零再加上重量由上往下传,力量由下往上传的顺序不能错误,朋友你们自己拿笔算一算吧!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20044-1-1.html

TOP

1、拉好定点下旋球:拉冲下旋球是直板反胶最基础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时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外,要特别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在击球的瞬间是用手腕去摩擦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时还要根据来球旋转的强弱再加上一定的撞击。就是人们常说的又摩又打。拉冲下旋球旋转弱的来球要连摩擦带撞击,撞击可稍大于摩擦。拉冲下旋球旋转强的来球必须用力摩擦击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来球的旋转。在击球的瞬间要特别注意击球时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靠力量去硬碰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球”,尽量让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经常这样训练拉球,你对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拉球就会越来越有数,慢慢达到运用自如。训练的方法,在没有多球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球一方发下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让对方搓长球到侧身位,然后发力拉冲这个球。拉球时一定要注意用全力拉冲,不要考虑下一板球对方是否能够防过来。要的就是让你防不过来。经常这样训练,你的拉球力量一定会提高。在有多球的条件下,可让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侧身位,定点发力拉冲这种球。拉球时要掌握好击球时间,在对方来球跳到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最好。击球时间一定要相对固定,这样容易掌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调节。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在定点拉冲下旋球比较有数的情况下,再把来球的落点扩大到全台的定点拉冲,这样不断加大拉球的难度,拉球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25596-1-1.html


有点疑问:“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处理方法是不是说反了?感觉应该是出界就多摩擦一点(弧线更高更弯更园滑),下网就多送一点(弧线更平更长)。请指证!
老伙计
:多谢,是弄错了,谢谢你的指导!感恩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25596-1-1.html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3-14 10:45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