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後記”內容:上述日本人的站位中間的打法實質是老技術打法的新用途,最初是國乒女線的主要打法,從陸元盛執教國乒女線開始一直延續到2016年李曉霞退役,40+塑膠球實施以後才逐漸結束。那為什麼此打法能死灰復燃?筆者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得從這種打法的來龍去脈說起。
首先,這種打法的秘訣與主要戰術“打中路相持伺機正、反手殺兩對角線”有關。使用者從發球或接發球後就打中路,誘對方與她相持,這是因為對方在沒準備的情況下回中路的幾率很大,受“本能反應”的影響,此乃線路變化規律。使用者就是利用了對方這種本能反應”達到前後兩板來打戰術銜接的。這就是國乒這種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只要對方進入此圈套就可被她牽著鼻子跟著她的節奏打中路相持,即使使用者殺斜線被對方防回,回到中路居多,這與“本能反應”和“步法不到位”有關,甚至對方很強能搶先殺斜線,使用者仍然回中路,誘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陷入圈套(李曉霞是打此戰術典型代表)。這是因為使用者在主動相持打中路速度很快時,被動相持一方是很難變斜線的(原理是利用“時間差”抓住對方要變線需短暫的板面變化才能打斜線,這跟反手斜線相持下一板想側身時,通常發力壓住斜線一板,令對方因“時間差”不能變直線的道理是一樣的。),加之打中路等於打直線,其速度比打斜線時要快,這是牽制對方跟著自己打中路節奏伺機殺兩角戰術的要訣。
其次,站位中間的另一個秘訣是移動範圍小,把本應反手斜線相持變直線保正手或反手斜線相持側身撲右打照顧全台範圍變為打中路直線結合正手位元半台小範圍移動或反手位半台小範圍的移動,這樣正反手的銜接速度和步法就快,避免了全台較大範圍的移動和較慢的正反手銜接。所以這種打法特別依賴打中路來取得殺兩大角的主動權,尤其是力量大的運動員最為適合這種打法。但這個靠打中路相持伺機正、反手殺兩大角的戰術的站位打法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打此戰術的人站中路,戰術打法單一,打線路不像站側身位的人要照顧全台,她只會局限於右半台或左半台打小斜線至中路,因此打習慣了這種戰術就會受“思維定式”影響而習慣性地回中路(這將會成為被對手抓住不放的弱點),對出現的“壓一邊,打另一邊”戰術(“單邊直線”、“雙邊直線”、“雙邊斜線”、“單邊斜線”戰術)機會視而不見(沒有這種意識)。實乃站位造成的。所以那時持這種打法的國乒女線都會存在這些缺點。
從國乒女線這些獨樹一幟的打法和主要技戰術來看,很難想像她們使用如此簡單的戰術就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筆者認為這種打法在40+時代以前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是因為球的體積小(38mm和40mm)殺傷力強大,靠“打中間殺兩角”戰術就基本上都沒有回頭的了,所以來回球少,這是導致這種打法戰術單一的主要原因。像丁寧那麼能扛,一次打不死,再次打中路一而再,再而三逼其就範是這種打法的套路,但極其少見。例子:李曉霞三用此戰術對決丁寧23板,最終獲勝的一分球視頻就是例證:(
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TU2NDM4MzM2NA==)。
再次,隨著40+塑膠球的實施,擊球品質大大減低,來回球增多,這種打法除了有利於防守外,進攻戰術太過單一,沒有了殺傷力,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除非,有所突破,把這種孤獨一味打中間殺兩大角戰術打法改變,融入全方位的戰術打法,像上述日本人那樣充分利用這種打法把左右兩台的小斜線和直線靈活地運用“結合戰術”和“疊加戰術”打出“速度差”來,實屬難能可貴。如果他們能把這種打法真正掌握了(畢竟一分球只能說明戰術用途,而不能反映出他們真實的打法),而不是偶然行為。筆者不得不為日本人點贊!他把我國的老技術新用途做到了極致。
最後,筆者認為只要一分球還沒死就要把戰術連續地銜接這種意識培養起來是關鍵,什麼站位都是次要的,因為銜接技術是無需固定站位的,以前後兩板之間的銜接意識來決定走位和打什麼戰術。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9-12-17 09:2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