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深度剖析】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交流正在進行中)

長期以來該項技術備受質疑,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反手比正手弱,何來優勢可言,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人們難以理解正手位使用反手技術的原因是,它給人們一種不正規、太依賴反手的不規範感覺,有違常識。其實大家在懷疑這項技術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反手位不也常常側身用正手攻嗎?為什麼人們能接受反手位的相持應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而正手位的短球就不能接受反手擰拉呢?
      下面讓我分析一下 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是什麼?
      在分析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以前,先看看反手位側身常用正手攻的理據。
      之所以反手相持要多側身使用正手攻,是因為正手的力量比反手大得多,能起到強烈的節奏變化作用而令對方失誤,不過,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打涉及到正手位空檔的風險問題,運動員必須經過正統的步法訓練,交叉撲右打回頭技術要過硬才能有底氣側身正手打,這是提高反手相持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是支撐反手位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的理據。那麼,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又是什麼呢?
       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解決了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的難題,因為這兩個位置的球基本上是所有打法的軟肋。發搶者就是針對這個軟肋來發球的,由於正手握拍方式的影響和限制,無論正手用什麼檯內技術(如正手挑、擰),其手腕兒都沒有反手那麼靈活,所以在正手位也無法使用正手做出類似於反手“擰拉”這樣的技術動作。而如果到了正手位利用反手擰拉去接球的話,比正手做出的任何技術都要強。不僅擊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會大大增加,而且能夠直接破壞對方的發球搶攻,甚至直接得分。至於有些人擔心反手位留下較大空檔問題,如果讀者看完筆者下面的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這種顧慮是多餘的。
       反手接搶在正手位台內擰留下的反手位空擋風險與正手側身後留下的正手位空檔相比,前者要小得多。舉個例子,如前者單步入台第二板接正手位元短球擰直線是事先已設下了其反手位有空檔這個圈套,誘對方回其反手位,然後第四板迅速回反手位反手斜線相持,再側身第六板正手沖斜(直)線(如對方不死的話)等等。這是“運動員事先設計好套路,有意給對方進攻的機會,預測對方的回球線路,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在防守中謀求勝利或為轉攻創造更大的可能性”む1め。 這就是主動防守戰術。而正手台內反手擰直線,對方回斜線的機率很大(擰直線者利用了對方“逢直變斜”這個思維定式),這就是“線路變化規律” 。這是“運動員按照乒乓球“線路變化”的規律預判對方的回球線路,並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む2め。從銜接這個意義來講,“主動防守戰術”與“線路變化”規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結合即“主動防守戰術” +“線路變化規律”就構成了近台相持的“銜接技術”。可見第二板擰完後的退台還原是有準備的打第四甚至第六板銜接技術,有了這個技、戰術保證,才能夠放心入正手位短檯使用擰拉技術(前後步法的小移動),是主動相持。而後者側身正手打要的是一板打死對方,如果被對方回到正手空擋就只好交叉撲右打了(左右大範圍移動),是被動相持。
       由此可見“反手位的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與“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都是正、反手技術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的關係,從訓練學的角度來說,兩者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承的一個整體技術,它們之間的差距不應相差太遠,差距肯定會有,只要不形成特長與特短的關係而是第一與第二的關係即可。(未完待續)

TOP

TOP

TOP

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走向成熟
     在09年第49屆世乒賽“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是王皓很成熟的技術了,當時王皓能擊敗王勵勤奪冠靠的就是反手的優勢(正反手均衡)。只是王皓這一技術沒達到直接得分的境界,上手以後形成銜接與對攻球上。所以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而張繼科在兩年前(2010年3月)直通莫斯科第2次選拔賽男單決賽對陣馬龍,反手擰拉使用率都非常高。張繼科在與馬龍打決勝局的後半局時,接發球全部使用反手擰拉,球到了正手位還側過身來用反手擰拉的情況很多,最後取得了勝利。由於當時張繼科還不是名將,也不是什麽重大國際比賽,沒有明星效應,也就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但是2011年的《乒乓世界》年度評選出反手台內擰拉成為年度技術,這就意味著該項技術已經被公認。它是這樣評價張繼科的:“在當今乒壇,這項技術從用進攻取代搓球逐漸發展成為得分得勢的主要手段,張繼科也成為了新的代表人物。在科貝爾和王皓的基礎上,他在使用反手擰拉時加入了更強的旋轉,經常在對手發球品質不高的情況下,利用反手擰拉直接得分。即使不能實現得分,也能為下面的相持創造優勢“。本次世乒賽男團決賽張繼科與波爾交手,接發球反手擰拉太頻繁了,成功率很高已形成了他的一項主要得分手段。再看本屆世乒賽的外國運動員,像德國選手奧恰洛夫、日本選手丹羽孝希、韓國的金珓錫等新生代使用該技術都很頻繁,由此可見,反手擰拉對方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已經走向成熟,現正在世界範圍流行起來。(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7 編輯 ]

TOP

綜上所述,張繼科招牌式反手台內擰拉技術其實就是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代名詞,因為當今發搶者就是針對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這個軟肋來發球的,所以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情況比反手位元反手擰拉機會大得多。正手位短檯使用反手擰實現了檯內無死角,充分說明了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正確性,它是不可抗拒的、是大勢所趨。
      目前在直板的王皓;橫板的張繼科名星效應推波助瀾的作用下,專業隊選手在正手位接發球時使用反手擰拉的比重很大。可以預料,女運動員也會很快掌握此技術並出現在國際比賽場上。(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5 21:05 編輯 ]

TOP

大家看完奧運男單、男團決賽、第51、52届世乒赛。对張繼科和王皓使用“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这个技术應該有深刻的印象並能夠理解了吧!我想大家應該從長期以來對這項技術有違常識的錯誤認識中走出來了,從而使該項技術回歸常識。大家大膽地學習和多多使用哦!(未完待续)
下篇:破解反手拧拉正手位短下旋球之道

TOP

破解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之道
      大家有沒有留意第52屆單項世乒賽王皓在對付閻安時率先使用了一技以前重來沒用過的新招,把對方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擰直線),在第三板第一時間搶先發力(“加速反拉”)拉回頭(反拉斜線),破了對方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令對手措手不及),很突然效果很好。我當時之所以預測決賽看好王皓,就是因為看到了王皓這個新亮點可以用來對付張繼科。可是不知為何王皓在決賽中沒有在第三板使用該技術,更多的是借力回對方中路。估計是剛練的新技術對張沒信心。
    之所以說王皓新招是指他第三板搶先發力破壞了對方第二板反手擰拉後的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這種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的意識以前他是沒有的,是因為倫敦奧運吃了張繼科的虧,估計是吳敬平給他加上去的戰術意識。可惜對張繼科沒用上,新掌握的技戰術要真正有強烈的意識需一段時日,個人認為王皓在對閻安是嘗試性使用,因為畢竟對閻安的壓力沒對張繼科大。 最後,雖然王皓再次輸給張繼科,但是他這種先進的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的意識給我們有所啟示。(未完待續)
下篇:第52屆團體世乒賽德國奧恰咯夫偷師以此招破解了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分析

TOP

第52届團體世乒賽德國奧恰咯夫偷師以此招破解了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分析      

張繼科輸給奧恰洛夫一點不出奇,現在的奧恰技戰術水平與中國隊一綫隊員已經很接近,缺的只是信心。這次奧恰贏在準備充分,加之偷師王皓前四板以內搶先發力對付閻安的先進技戰術,把張繼科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與下一板(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給破了,其手段就是(照板煮糊)第三板反手回斜綫搶先發力,破壞張繼科第四板的銜接,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前四板內瓦解張繼科的主動防守戰術。這一招叫破反手台內擰正手位短下旋球,是目前比較先進的技戰術。使用的最早的是王皓,他在前年的第52届單項世乒賽1/4决賽對閻安時率先使用,結果淘汰了閻安。可惜王皓在决賽時沒有使用,也許新戰術是對付閻安時嘗試性使用,畢竟對閻安時的壓力沒有對張繼科大。現在看來王皓的膽量還是不够大,反觀奧恰膽子可大了,對付張繼科除了上述手段外,他處處搶先發力,常常出其不意打出張繼科沒有想到的球,其中從張的正手突破就得了不少分,要知道奧恰是反手强正手弱,可見奧恰是豁出去了,這種不講理的搏殺打法讓張繼科很不習慣而丟了不少分,張繼科在打完世乒賽後的總結中也承認:“輸球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經歷過那樣的場面和壓力。在團體賽中對方全力拼我的時候,感覺和以往打比賽都不同”。事實證明奧恰戰術對頭對誰都是致命的打擊,也說明世上沒有絕對的大佬,任何人也不敢講能够包打天下。我覺得張繼科的心態不正常有些像老瓦當年擺大佬款了,他認爲輸掉一個本不該輸的球時,他會不服氣。從而反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像犯同一錯誤一樣回球給你,讓你打,直到他打敗你爲止。這就是爲什麽張繼科與奧恰反手相持處于下風時還不使用正手的原因,也是導致輸球的主要原因。王皓如能看到本帖會有何感想呢?奧恰用我的戰術能做到的事,我爲什麽做不到?(未完待續)
下篇: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預防對方第三板破解之道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7 06:59 編輯 ]

TOP

在2014年世界盃科龍開戰以前筆者曾對張繼科最擅長的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進行過中肯的分析與預測:“儘管奧恰第三板把張繼科第二板反手擰拉正手位短下旋球與下一板(第四板回反手位)的銜接給破了,但絲毫影響不了反手台內擰技術的先進性,因為正手位短檯使用反手擰實現了檯內無死角,充分說明了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它是不可抗拒的、是大勢所趨。使用者只要入台交替使用斜、直線及做好下一板的銜接,對方就沒辦法應付了”。果然不出筆者所料,張繼科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冠亞軍決賽中入台交替使用斜、直線的使用和成功率相當高。筆者統計了一下,張繼科入台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斜、直線的比例是六四開,擰直線是六,擰斜線是四。擰斜線的成功率是四次直接得分(第一局使用一次;第三局使用兩次,其中一次是在11:11接發球直接得分;第七局10:10接發球直接得分),兩次失誤,一次間接得分。這個成功率是相當難能可貴的,要知道反手在正手位側身擰斜線難度很大比擰直線要難得多,它起到了擾亂對方保護自己的特長技術---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的目的。(未完待續)

TOP

今期(2-2015)乒乓世界都有講少少寧拉,節錄部分for參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反觀馬龍對付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有得有失。
       得,就是他以側身正手退一步反拉直線,此招很絕,他與奧恰反手搶先發力沖斜線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但威脅性比奧恰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奧恰運用的是常規戰術,即“逢直變斜”戰術。而馬龍運用的是反常規戰術“同線回接”,道理是張繼科入台(正手位元)擰直線就是利用對方“逢直變斜”的思維定勢快速回反手位銜接下一板的,那麼馬龍回直線就是反張繼科的思維定勢且是正手反拉,殺傷力強大。馬龍此招不失為破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豐富了內容,也因此從張繼科手中拿下不少分。
      失,就是馬龍道高一尺,張繼科魔高一丈,張抓住馬龍向後側身正手反拉的動作大還原慢的弱點,斜直線並用來牽制住馬龍,常常令馬龍措手不及。張繼科的這一變化是馬龍沒有預料到的,也是張繼科此次贏球的法寶之一。
     通過科龍對決給了我們警示,就是現在對付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要正、反手並用,技術不能單一。由此可見,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技術更加成熟了。

TOP

反手如何在正手位側身擰拉斜線?
張繼科在結束不久的世界盃冠亞軍決賽中入台正手位擰拉台內短下旋球時,交替使用斜、直線的使用和成功率相當高。尤其是反手在正手位側身擰斜線難度很大比擰直線要難得多,它起到了擾亂對方保護自己原特長技術---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直線技術的目的。我看完比賽自己試了下,的確比擰直線難,但並不是難到可望不可即的地步,其實就像雙打接發球側身擰差不多,這是王皓04年與孔令輝獲男雙世錦賽冠軍時率先時用的技術。這是一個創新,而且很有用。筆者對此印象深刻,筆者的反手擰拉技術正是在雙打練習及比賽中,以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獲得提高和教學靈感並運用此法訓練運動員多年,效果很好。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斜線的關鍵技術不在手上(手上功夫與擰直線是一樣的),而在於側身時的步法要比擰直線時多一個小碎步調整,使身體面向斜線方向才反手擰。我昨天讓我的女弟子試了下,很成功,她馬上就掌握了。現在拿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們能起到抛磚引玉的效果。

TOP

筆者在上文(3、9、11、12樓)中總結出反手台內擰拉3個難點和2個要點,今天補充第3個要點:
      當球從己方檯面彈起時,在球上升後期或高點期,拍與球接觸瞬間前手要把球拍握得緊緊的,以手腕為主同時前臂幾乎伸直加速迎前發力擰拉才能吃得住球,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上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揮拍運行軌跡略大於180度(半圓周長) 左右,摩擦方向向前為主略微向上(不是水準方向),球盡可能與拍接觸時停留時間久一點,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轉,使弧線更低,從而使回球更加穩定。
     大家可能有疑問,拉球前不是應該放鬆嗎?弧圈型運動員要在擊球前使手臂放鬆,只有使手臂充分放鬆才能在擊球瞬間讓肌肉突然收縮而產生極大的爆發力。沒錯這是拉出臺的弧圈球就得這樣,因為出檯球有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讓你的手臂自由下垂或轉腰引拍,而台內球沒有這些條件,拍與球的接觸時間是轉瞬即逝的,你看到球在高點時再握緊球拍來得及嗎?所以在擰拉之前就要把球拍握得緊緊的,碰球時才能吃得住球,就是這個道理。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20 10:07 編輯 ]

TOP

能擰拉就不要挑打了
     很多業餘愛好者持有“手腕力量要求很大,會導致質量嚴重不足而難以完成擰拉技術動作。”的想法,因此退而求其次學挑打,有這必要嗎?實質他們是沒有掌握正確擰拉方法所致,其實擰拉要求手腕力沒有你們想像得要有多大,方法對頭了許多業餘女運動員都能擰拉就說明擰拉關鍵不在力量有多大,而在技巧(摩擦)。步法也很簡單,單步入台,並步或跳步還原即可,與挑打基本一至。各位愛好者:你們在學擰拉遇到困難時,不妨再回頭看看本帖三個難點和三個要點及其相關的訓練方法,本帖已形成系統性論述了,是目前乒乓技術比較前沿的討論帖,值得信賴。謹記:能擰拉就不要挑打了。(未完待续)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21 11:10 編輯 ]

TOP

業餘運動員在沒有專業教練現場指導的情況下,訓練初期都會遇到一些難題,如球不斷下網,此時先不要心急,不要灰心,試著改變一下訓練方法,比如讓陪練者不要發太轉的下旋球,這樣容易上手些。待訓練後期下網球少了(學員的進度有別),擰球出界外是必然的,不必洩氣,實際上此時你的擰拉就快要成功了。這表明你已基本掌握了擰拉技巧,擰出界外的原因是陪練者發的球不太轉,加轉以後就不會出臺了,也就是說,恭喜你!你成功了。

TOP

我在2012年寫"接發球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技術分析---以第51屆世乒賽男團決賽為例"這篇文章時預言,女運動員也會很快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並出現在國際比賽場上。果然新加坡的馮天微率先在剛剛結束的女子世界盃團體賽中使用了(或許她更早就使用了,我們沒看到而已),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是直板或橫板橫向以前沖式擰拉;反觀國乒女將還是橫板豎直向下以加轉科貝爾式擰拉,這種擰拉早已落伍。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那一位能王皓式台內擰拉呢?有點不正常啊!(未完待续)

TOP

之所以說國乒女線對待“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不感冒,我感到奇怪,是因為國乒女線不是高喊女子技術男性化嗎?後來發現不對路,又改口乒乓球女子技術男性化的訓練理念應該是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意識。可是我們從“王皓式台內擰拉”這項先進的技術裡看不到國乒女線有半點的男性化的意識,看到的是較落後的科貝爾式擰拉且現在使用得越來越少,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女子團體賽幾乎沒使用過擰拉,代之而使用劈長等對方先拉起加轉再反拉的套路,技術單一完全與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意識不沾邊。這就釋放出國乒女線換帥後已經摒棄了女子技術男性化的所謂理念信號,估計他們認為女線擰不出男線的品質來,與其說擰出品質不高的上旋被人反拉,還不如說劈長下旋讓對方先拉起自己反拉更有戰鬥力。(未完待续)

TOP

之前我在擔心國乒女線使用落後的科貝爾式擰拉且現在越來越少人使用,可能是另一種信號,那就是她們也開始覺醒了。在剛剛結束不久的迪拜世界盃賽中我發現了新加坡馮天薇已經在使用王皓式台內擰拉了,無獨有偶,在剛剛結束的科威特公開賽上丁寧也開始使用王皓式台內擰拉。不過,品質還不是很高,被李曉霞輕鬆反拉拍死。要知道反拉對方從台內擰拉的球比從對方從下旋拉起的出臺加轉弧圈球要容易很多,所以拧拉台内球后要有后续的衔接很重要。往下将有精彩的,不容错过的衔接内容(40楼)。(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9-5 17:58 編輯 ]

TOP

在本帖的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教学与训练探讨 ”这是我的最新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体育学刊》2015年第2期上。敬请雅正!
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TOP

有人說“張繼科的擰拉,又轉又拐還很快,落點還很活。這樣對方很難在第一時間預判和搶攻,所以這項技術很大程度限制了對手的進攻,並且自己佔據了主動。”不錯,這句話用在張繼科早期(2011年)還是可以的,現在一點都不靈了。張繼科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現在誰都不怕張的台內擰,他們都讓張先擰起來然後反拉,造成張自己很被動。那麼,怎麼辦呢?難道張不敢用它了嗎?非也,他只要銜接就行。不是簡單的二四銜接(已過時了),而是二四六形成一個整體的銜接。我為隊員設計的訓練處方都是這樣,我認為這叫銜接技術前三板。例子(訓練處方):如反手位元台內擰直線(第二板)銜接正手位元正手沖直線(第四板),如對方還不死回反手位元再拉直線(第六板);反手位台內擰斜線(第二板)被對方側身反拉斜線(第三板)時,防一板直線(第四板)轉正手位元再沖直線/斜線;正手位元台內反手擰直線(第二板)被被對方反手反拉斜線(第三板)時,反手位反手變中路(第四板),再殺兩大角(第六板);正手位台內反手擰斜線(第二板)銜接正手位連續對拉等。
     可見,第二板擰拉出品質不是很強也沒關係(王皓就屬此類),關鍵是後續的銜接。這種練習最好是用2對1多球單練結合單球來完成。當然發搶就是三五七的銜接了。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9-19 11:39 編輯 ]
自信心是每一次比赛胜利的保证,而胜利又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最终成为运动员的一种霸气。

TOP

發新話題